她是位大度的敦厚长者——送别侯波奶奶
发布时间:2017-12-04

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二、三、四届名誉主席侯波 郝远征 摄 

  说起和徐肖冰、侯波两位老人的情感渊源,缘自祖辈。我的爷爷奶奶和二老既是延安时期并肩的战友,又是在一起同时产子、亲如一家的友人。和2013年9月故去的奶奶一样,他们仨都是在92岁、93岁的高龄相继辞世。虽然是高寿,但从情感上来说,仿佛来自祖辈的最后一点惠泽和福祉也失去了……

  对于侯奶奶的故去,我其实是有些心理准备的,她已在病榻上熬了6年之久,能够脱离苦痛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对她的记忆,除了那一辈人端庄典雅的音容笑貌,就是待人柔和的亲切慈爱。在他们位于北太平庄的家里吃便饭时,火腿豌豆是我最爱的;老两口一出新书,就会双双拿起尺子比着,郑重地签名盖章,送我留作纪念;当我也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一员时,每次在摄影活动上见到我,她都会拉着我的手问问家里的情况,嘱咐我照顾好奶奶的身体……身为中国老一辈女摄影家的杰出代表,她身上的温婉气质、平易低调以及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于国家领袖发自内心的热爱,同样令我印象深刻。

  记得是2003年7月1日,79岁高龄的侯奶奶应法国阿尔勒摄影艺术节组委会邀请,赴法出席“侯波、徐肖冰摄影作品展”,展出了二老精心挑选的在延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拍摄的87幅摄影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包括著名的“开国大典”在内的反映毛泽东同志工作和生活的图片。侯奶奶当时曾对我说,“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10周年,这次影展是我们对毛主席最好的纪念。”

  还记得2005年6月12日,一个名为“中国摄影名家——徐肖冰、侯波《在毛泽东的那个年代》摄影作品展”在台北举办。这是毛泽东照片跨越多年的壁垒,首次赴台展出。两位耄耋老人以其身体力行的举动,通过1930年至1960年期间拍摄的51幅摄影作品,用影像敲开了海峡两岸的记忆之门,为海峡两岸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了解的平台。能成功举办这个影展,从没听她说过其中有多少困难,只记得她提过一句:“毛主席的影像能够走进台湾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从延安到中南海”、“我们在太行山上”、“在毛泽东的那个年代”……秉性从来不事张扬、不爱炫耀的老两口,不顾高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还远赴欧、美、日等地举办摄影回顾展。不少次都是他们自掏腰包,只为了这些照片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他们说,这些照片并不是他们个人的精神财富,照片是属于国家的,应该奉献给全社会。

  “文革”期间,二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抄家、挨斗、下干校劳动,先是徐爷爷被定为“反革命分子”、是拿着摄影机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黑帮”。而后,侯奶奶也被说成是“隐藏在中南海的反革命”,被残酷迫害了整整10年,直到1978年才得以平反。我和侯奶奶在一起时,偶尔谈及这段沉重的历史,她却总是轻描淡写,言词并无多少抱怨。我只记得侯奶奶被剃过阴阳头、遭过“坐飞机”的罪,可她却表现得很淡然,“当时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蒙受不白之冤,有的甚至比我们还要严重。”好在他们靠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靠着相互支撑的真挚感情坚强地挺了过来。

  对于我来说,侯奶奶不只是拥有“红墙摄影师”这个名号,也不只是伟岸、崇高、享有盛誉的著名摄影家。她是一位历经风风雨雨依然从容淡定、胸襟大度的敦厚长者,是一位从不分高低贵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学习榜样。她一直说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拍照片的人,能有工作机会和领袖在一起是组织上的安排,也是自己的一种福分。

  “我是照相机的操作者,我是躲在照相机后面观察历史的人。”他们的书中这样写道。

  谨以此文,和您作别。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