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委员:文化承传要“立德、立学、立言”
发布时间:2014-03-03

  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易经》中对“文”的解读是:“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解释“文”是划出来的痕迹,即纹路。《礼记》中有言“五色成文,而不乱”,展示出美好与繁荣。“化”是指向美好和谐变化。“文化”就是以“文”化一切,把古今中外的一切化成美好、和谐。

  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需要承传。先承接,后传递,传延创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要把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探求更广阔的世界,有更清晰的认知,让中华文化更强、更广泛地传播。

  文化承传,要有载体。汉字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个汉字都有精纯的含义,有可讲、可挖掘的道理。汉字是最高明的画,它能同时体现具象和抽象的高妙。我们书写时,汉字就在用形象说话,用笔说话。汉字非常了不起,可我们对它研究不够、重视不够。学生们对语言文化的认知和学习,不是读几篇文章就足够了,而是要追本溯源,了解汉字的根。只有把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学清楚,才能搭建起牢固的文化大厦,而且事半功倍。

  文化承传更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鼎新革故,“新”益求精。文化传承,要求新,关键要求“精”。我们现在谈新,很少谈精。很多新事物、新思想因为不精,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历史淘汰。求新,不断开拓,这根本是为了精。这是很要紧的一点。

  文化承传,更重要的还在于内涵、品性和精神的传延。就像书法的发展,其根本还是在于文化,在于个人的修养与修为,书写的品质取决于文心灵性的程度,光有写字的手性是不够的,这是书法的奥秘与要诀。

  文化承传,我们一直提倡要“立德、立学、立言”。“学”的繁体字为“學”,意思是一个年幼的孩子紧紧地把“文”抱在怀里,这就是学。“德”则是文化学习和传承的主干。“直”“心”为“德”,就是提倡一个人、一个国家正直向上,心无旁骛,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作为一名教书匠,我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汉字入手,提炼出更为行之有效的认识方法,让学生们能快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那么美妙,如果学习方法更为简单和有趣,全世界就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它,从而把汉字的魅力、中华文化的魅力推而广之。这是我们献给世界的厚礼,这也是我一个教书匠的“中国梦”。

  (欧阳中石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