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常宝华收快书演员高洪胜为徒
发布时间:2013-04-16

  4月6日,83岁的相声演员常宝华在京收山东快书演员高洪胜为徒,这也是其收的第十一位徒弟。仪式由李金斗主持,两人都隶属海政文工团曲艺队,拜师礼新事新办,传统的引师、保师、代师都没有,高洪胜以敬军礼代替磕头礼。相声常家和山东快书高家渊源已久,高洪胜父亲、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曾认常宝华父亲、相声老艺人常连安为干爹,后又拜其为师。

  常家高家渊源已久  

  当天上午,常宝华收高洪胜为徒的仪式在北京南城举行。去年因生病住院而少有露面的常宝华携夫人亮相,83岁的常先生虽比生病前消瘦了不少,但精神瞿烁。相声演员李金斗担当司仪,他一开口就笑言,“大家放心,常老先生已经不咳嗽了!”而常先生此后也表示,自己去年生病住了两个月医院,几乎算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了,并笑言“希望也是最后一次”。

  在拜师仪式举行前,常宝华的侄子、相声演员常贵田上台简要介绍相声常家与山东快书高家的渊源。他透露,上世纪40年代,高洪胜的父亲、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从南京到天津大观园首次演出时,就是其父亲常宝堃(常宝华的大哥、艺名小蘑菇)主持的,也是在父亲的建议下,高元钧认自己的爷爷、相声老艺人常连安(即常宝堃的父亲)为干爹,后又拜其为师,入了相声门。相声谱中既认干爹又拜师傅的,仅此一位。

  常贵田感慨,“常家和高家就像亲戚一样,常家有事高家来,高家有事常家来。抗美援朝时,我爸爸(常宝堃)和高元钧先生一起去朝鲜慰问志愿军。文革时,我四叔(常宝华)挨批斗,遣返回乡(天津),高先生也挨批斗。后来文革结束了,海政文工团曲艺队恢复,我四叔招了很多年轻人,其中就有高小五(高洪胜)。”

  值得一提的是,4月6日也就是阴历2月26日正是高洪胜的父亲高元钧97岁冥诞,高洪胜选择这个日子拜师,显然也有纪念父亲之意。

  新事新办节俭为主  

  以往相声门收徒,不成文的规矩,都要有引师、保师、代师(引师是将徒弟引荐给即将收徒的师父;保师是向师父及观众保证徒弟的人品;代师是由于某种原因师父无法继续传授技艺给徒弟时,可由代师来代替师父)。不过,此次高洪胜拜常宝华为师,却是新事新办,没有“引、保、代”,直接拜师。师徒二人都隶属海政文工团曲艺队,有军衔,高洪胜以敬军礼代替磕头礼,并敬茶改口叫师父。因常宝华要求节俭为主,不收徒弟厚礼,高洪胜就送了师父自己的从艺成果——他与师兄李鸿民(高元钧的徒弟)一起创作的长篇山东快书《许世友的传说》一书。而常宝华则回赠徒弟“厚积薄发”四字墨宝。

  在拜师仪式之后,常宝华讲话,他先是要求大家别叫他艺术家,“今天有些人讲话,有些词关于我的,我希望把它剔除出去,什么艺术家、大师,跟我是挨不上边。我常说四句话,算是自我写照吧——‘创作不到点,表演不起眼,干了多半辈,落个半熟脸’,这不是自谦,是实事求是。”之后,他又表示今天相声界的师徒应有新关系,“最早我收第一个徒弟,我就跟他讲,咱们既是师徒,也是朋友。我有好多徒弟,不是他们向我学,而是我要虚心向他们学。”最后,常宝华还提到了故去的高元钧,“他把‘热爱观众、尊重观众’这句话刻在铜板上,我们都应该向怹老人家学习。”

  常宝华此前已经收了十个徒弟,包括赵福玉、包长春、杨鲁平、刘国建、杨子春、冯翊纲、宋少卿、侯耀华等,高洪胜成为其第十一个徒弟。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