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国工艺美术界隆重集会纪念张仃先生,举行“张仃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深切缅怀张仃先生,深入研讨他的教育思想,追思他的艺术精神和工艺实践品格,交流我国当下的工艺设计与文化发展问题。相信这对工艺美术界、对艺术院校师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张仃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工艺设计教育家、美术大家,是新中国工艺设计的奠基者、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领路人。他生活简朴,不计名利,坚持真理,推动革新,推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现代艺术转型,打破以西方美术为主导的教学体系,构筑了强调民族民间艺术精神的现代话语体系,实现了传统的转换与更新,是民族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开拓者,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和美术创作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民族工艺美术事业与设计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今年是张仃先生诞辰100周年。这10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亟待探索解决的文化艺术命题。张仃先生以深刻的社会使命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将个人的智慧才情融入民族的文化发展之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工艺设计和工艺美术的启蒙、传承与创新之路,为我国的设计实践、工艺美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引领和示范。张仃先生在艺术实践上,跨越艺术创作、工艺设计与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在学术思想上,融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学院与民间等不同视野;成为中国“大美术”事业的一面旗帜。他以工艺设计构建国家形象,主持设计了全国政协会徽、开国大典纪念邮票,参与了国徽设计、“建国瓷”、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等设计任务,参与开国大典的工艺设计及中南海怀仁堂、勤政殿改造工程,主持举办了莱比锡、莫斯科、布拉格、巴黎等一系列国际博览会中国馆的展览总体设计。他以民族传统艺术表达时代精神,组织主持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都机场壁画创作。他把人民的生活作为艺术的归宿,提出“衣、食、住、行”为服务主体的装饰艺术思想,倡导立足“民族民间”的设计与教育理念,奠定了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发展方向。
回顾张仃先生的杰出成就,面向当前乃至未来工艺设计、工艺美术和艺术创作的现实与发展,我们能够从张仃先生的艺术精神、学术思想和工艺实践中汲取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坚守民族风格,凸显工艺设计的“中国气派”
张仃先生认为,唯有具备民族特色的工艺设计,才是最为国际化的设计。他的工艺设计作品多来自于传统艺术和民间生活,他的艺术作品也大都以民族民间风格见长。他将民族精神视为中国工艺设计立足于世界的基石,把工艺美术的民族风格问题提升到文化层面,将艺术视为反映民族文化的重要指标,重视工艺设计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继承、延续与创新,强调工艺设计的民族特质。他所倡导的“时代风貌、中国气派、民族风格”的设计理念,是中国工艺设计学派的指导思想,至今具有深远影响。
张仃先生认为,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充满艺术的生机,是人们自觉争取的文化普惠方式,指出“许多民间艺术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练而成的”,“直接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清新刚健,是非清晰,爱憎分明”,他主张学习民间艺术不只是学习形式,而是从民间艺术作品的造型装饰中研究美感以及艺术的表现精神,研究功能,并寻找其社会学、民俗学的根据,从而不仅把握民间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剖析艺术规律,同时,结合生活史的调查研究,发觉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研究发展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具有规律性的因素,应用于当代设计。
我国今天的工艺设计发展,仍然需要回溯工艺造物文脉,确立中华民族风格,使我们民族数千年传承积淀的造物智慧、美学追求、工艺精神在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由此复兴的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设计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设计创新只有在继承传统文脉、彰显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走得更远、更高、更优秀。这是张仃先生工艺设计思想和艺术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二、“重传统、重民间”,构建中国特色的工艺设计教育体系
张仃先生曾说,“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我一直提倡民族、民间两个概念。工艺美术设计也应该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派。”他将自己的艺术理想倾注到新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中,通过教育管理、创作实践、教学实践,确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重传统、重民间、重理论、重实践”的办学定位,他把民间艺人请进大学课堂传授技艺,带领师生“学习民间,搜集民艺”,关注和学习民间的现实生活、民间的文化创造、民间的艺术精神、民间的匠心传承,构建起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学院坚守工艺美术的民族传统,成为全国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风向标。
同时悉心指导地方工艺美术院校建设,推进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建之初,孙长林先生与张仃先生共谋规划与发展,对学校建设给予积极的筹划建议和支持。先生多次亲临学校讲学、考察、指导学科建设和教学发展,鼓励学校树立植根民族民间的教育理念,主张一定要坚守山东民间工艺的风格,并于九旬高龄为学校题写“天工开物 匠心独运”的校训,对学校发展寄予期望。我校的师生得沐先生仁风,不仅是可贵的大学记忆,也将是文化的传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仃先生再次高举“民族、民间”的旗帜,引领中国工艺设计教育从传统工艺教育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转型,为我国设计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使中国的设计教育在演进发展中有传承、有基础,有自己的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工艺设计教育稳步发展,如何更好地承续传统文脉、服务社会民生、服务构建我国的工艺设计事业,都需要深刻理解先生所倡导的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理念,走好“重传统、重民间”的教育发展之路。
三、坚守艺术理想,铸就当代工艺设计的精神境界
张仃先生是诠释民族美学精神的艺术大家。在他看来,艺术创作必须要倾注全部真情,使之富有生命魅力。他强调“一点之美”,探析局部之于整体的审美规律,他重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创作实践中也一直坚持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而有所选择,继承民族艺术而取其经典,传承民间艺术而求其本元。张仃先生曾言“民间的影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艺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我来自民间,我始终认为我是与人民联系在一起的,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感同身受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从积累演进的传统中汲取智慧,穿越形式与技巧,把握关于生活、关于美更本真的内涵,是张仃先生作为艺术家的追求,也是他着力在将美术教育提升到国民美育高度的精神追求。
张仃先生是一位心怀国计民生的现实主义者。“根,在祖国大地上,根,在民间艺术中。艺术为祖国,艺术为老百姓”,是他对自己艺术人生的深刻总结。他关注人民的生活愿望,热爱质朴的民间艺术,持续不断地收集和整理民间艺术,将民间艺术的精魂魅力贯通到不同形态的创作与设计实践之中,底蕴深沉,挥洒自如。他的作品洋溢着不折不扣的中国情结和东方风骨,融会着饱满的革命理想、民间情怀、时代风貌与民族精神。他身体力行以装饰承载艺术理想,希望通过装饰从美化自身到美化器物,再扩大到美化环境,进而上升到“文化发达”的范围和社会美育的范畴,改变国民的生活,体现了艺术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仃先生以磅礴万钧的设计和创作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做了最生动的阐释。
逝者如斯,精神永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艺术创作、设计实践、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离不开内在的精神境界,张仃先生心怀民族、坚守本心、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为我们践行工艺之道做出了示范。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张仃先生情系民族、植根民间、服务社会的艺术思想和工艺设计的民族精神、实践精神、师道精神,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提升艺术与设计实践,做到守望传统,心系民间,扎根生活,服务人民,不辜负老一辈奠基人和引领者的期待,践行好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使命。
我们永远怀念张仃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