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老友力群同志
发布时间:2012-02-17

96岁的力群,还养着一只松鼠,闲来时和它玩玩,煞是开心。 张应康 摄

力群1997年作国画《松鼠觅食图》

  前不久,在老友力群同志百岁诞辰那天,我虽未去参加他的庆祝会,但是我的几个儿子参加了。回来说起那天会上的盛况,特别是这位寿翁那样谈笑风生的健康状态,我是衷心为他感到高兴,以为他再活个十年八年也毫无问题。未想为时不到一个月,竟传来他不幸辞世的噩耗,使我感到震惊和伤悼之余,不禁回忆起几十年来和他交往的一些旧事。

  我和力群于1938年4月在武汉相识,时值郭沫若先生领导的政治部第三厅宣告成立。我们都是三厅的美术工作人员,那时力群已是知名的木刻家,常常在办公室刻他的木刻作品“机枪手” 。还有他的两位国立杭州艺专的同学罗公柳和卢鸿基也是木刻家。我当时还未使用过木刻刀,但对木刻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使我们结成了坚固的友谊。不久由于形势的需要,文艺界各门类的全国性抗敌协会相继在武汉成立。美术界也适时成立了“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 。我和力群以及在三厅美术科的20余位同志都去参加了成立大会。在会上,大家讨论会章内容,力群同志忽然起立用十分激昂的发言:“众所周知,木刻在抗战中发挥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但这个会章的条款中,美术部门只包括有中国画、油画、雕塑、实用美术、建筑、篆刻,却没有木刻,这是为什么?请解释! ”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张道藩显得有些紧张不安。他拿起会章看了一会后对大家说:“大家看看,这里面不是有‘篆刻’吗?木刻,也就包括在篆刻里面了么! ”大家听了,一片哗然。大会在纷乱中结束。过了几天,木刻家们在《新华日报》上登示了公告,宣布“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成立,与“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分道扬镳,力群和卢鸿基都当选为“木协”的常务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我于1952年由上海来到北京,当时力群还在山西省文联担任领导工作。次年,在第二届全国文代会上,我们才又见面。不久,他调到北京全国美协,协助王朝闻同志主持《美术》杂志编务工作。后来,我们又共同负责《版画》杂志的编辑工作,还有美协版画组的事务,这样我们便成了工作中密切联系的伙伴。当时,我家住东单五老胡同美院宿舍,力群家住苏州胡同美协宿舍,相距不到100公尺。我们来往密切,虽然经过了历次运动的风波,我们之间真挚可贵的友谊却依然稳固。

  力群同志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爱憎分明、不平则鸣,在生活中自然会遭受到一些非难和阻力,但他都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上世纪60年代初,他被下放到宁夏农村劳动锻炼,为时一年半,他毫无怨言,除了从事力不堪负的体力劳动以外,他利用业余时间画了一批美得动人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画,并开办了一个业余版画学习班。1991年,力群同志80寿辰,山西省领导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庆祝会,并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我代表中国美协前往参加并致贺词。各地美术界来参加庆祝会的美术家中,宁夏美协的代表就是力群当年在版画班培养出来的学员。

  2002年,力群同志90岁生日,在北京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为他举办了一次纪念画展,这是中国文联首次挂名作为主办单位举办的个人画展。 《人民日报》的画刊为画展出版了专版,并刊登了我的评介文章。

  不久,力群全家由山西迁居北京,住在昌平区。力群说过,他在山西耐不住寂寞,需要多看一些好的画展,参加一些必要的艺术活动,关心艺术家的发展变化情况,这是一个老年人健康心理状态的表现。由于年老力不从心,他已不能提笔为文公诸于世,但在平日与朋友交谈中,却常常表达他对当前文艺界形势的看法和观点。他头脑清晰,思路清楚,只是听觉有障碍,影响他语言的顺利表达。2007年10月,我去力群家,给他送去我新出版的画集、文集和影像集,他仔细地翻看了一遍,在影像集里看到有不少我们共同参加文化活动的照片,他十分高兴地对我说:“我们之间几十年来,只有友谊,没有瓜葛,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那以后,我们就没有再见过面,但是,这两句话却是我们相交几十年最准确、最珍贵的概括和总结。

  活跃于上世纪30年代的最后一位老版画家力群同志平静安祥地走了,人们会永远记住他在中国新兴版画史上的业绩和贡献!

  (作者系著名版画家)

力群(右)和王琦,一张合影见证了两人几十年的友谊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