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从古典绘画到中西合璧
发布时间:2012-03-16

  这几天,《靳尚谊艺术回顾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画了50多年的油画,当过14年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可是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对已年逾古稀的靳尚谊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

  1949年,15岁的靳尚谊考入由徐悲鸿任校长的北平国立艺专。1950年中央美院成立后,他得到董希文、吴作人等名师的指导,接受了正规的美术训练。1955年,他又进入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执教的油画训练班学习。在那个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精英、代表新中国油画最高水平的课堂里,他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从1957年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开始,靳尚谊陆续通过《送别》、《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十二月会议》、《长征》等“革命历史画”,展示了他的艺术才能和用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抱负,进入了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油画家的行列。

  创造自己的画风

  谈到自己的成长,靳尚谊强调:“我的历程跟别人不一样。”

  中国美术界有舆论反对写实、具象,提倡变形等等,靳尚谊则潜心研究欧洲油画的发源与发展,重点研究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古典油画的精华。“我与潮流不合拍,人家都是往前走,我是开始往后走。”他笑着说。

  1983年创作的《塔吉克新娘》,标志着靳尚谊的油画成就进入了新的境界。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果实》、《青年女歌手》、《医生》、《画家》等现实人物肖像,其中以彭丽媛为模特的《青年女歌手》最为成功。

  上世纪90年代,靳尚谊创作了以《黄宾虹》、《髡残》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画,把油画与中国画的写意手法融会贯通,走出了油画创作中西合璧的新路。他说:“我这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吸收中外绘画特点,创造自己的画风。中国人画油画要有中国画风。”

  传统绘画依然有生命力

  回顾自己的创作之路,靳尚谊总结了两个“漫长”。一个是自己对油画艺术的掌握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我的体会是画油画必须掌握西方绘画的精髓。我这几十年没有太大的成就,50多岁时还在研究用光用色用笔这些基本的东西,主要就是打基础了。”另外一个是中国油画要走自己的路,这一过程也是相当漫长的。“只有学好西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能力,又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的油画才能成熟。”

  当今,艺术发展呈现多样性格局,“观念”取代“手艺”,影像取代手绘,传统的绘画似乎岌岌可危。靳尚谊不以为然:“尽管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很时髦,高科技的影像艺术发展很快,但它只是表明可供人们选择的艺术品种更加丰富了,并不意味着传统艺术就会消亡。比如绘画,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很重要的方面。”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12日 第十一版)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