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市民”夏菊花:那个时代的杂技外交家
发布时间:2015-06-28

  上世纪50年代,来自中国的杂技在欧洲引起轰动。夏菊花,这位来自武汉的年轻杂技演员,被西方媒体毫不吝啬地称赞为“杂技皇后”。通过杂技这门艺术,新中国向西方打开了一面窗。

  从贫苦的农家女儿,成长为杂技艺术大师,夏菊花用一生在不断提高中国杂技艺术的高度;载誉无数根却在武汉,夏菊花早已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昨日,78岁的“武汉市功勋市民”夏菊花登上市民大讲堂,与现场观众分享她精彩的杂技人生。

  “武汉是我艺术发展的源头,虽有很多机会,但从未想过离开”

  “没有党和人民,就没有我夏菊花的今天”,这是夏菊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1950年,夏菊花13岁。这个年龄,和台下解放中学、关山中学的小观众年龄相仿。夏菊花看了看台下的孩子,笑着讲,“就在那时,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己来到了武汉”。

  夏菊花本姓徐,因为家庭贫困,她从5岁就被送进马戏班学习杂技。老板姓夏,于是夏菊花这个名字就跟随了她一生。

  开在夏日的菊花,注定要接受烈日的折磨。年轻的夏菊花为了谋生,不得不苦练杂技,危险时常伴随。夏菊花说,曾从空中摔下,当场摔断锁骨,险些送命。

  或许,台下这些孩子永远无法体会老人的情怀,而在老人看来,新中国的成立,让她这朵菊花得以灿烂绽放。

  夏菊花和马戏班来到汉口民众乐园表演。在表演中,夏菊花开始思考和创新,她希望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节目。“我就是要做别人没有的!”她说。

  杂技《顶碗》,长期以来一直是男性节目,夏菊花决定试一试。她买来景德镇大瓷碗,装满沙子,再压上三块砖,就这样放到头顶压。这叫压门子,要在头顶压出一个可以托得住碗底的凹陷,表演时碗放上去才不容易掉落。

  她把男性顶碗中的跑步等身法也进行改良,提高了节目的难度,还增加了女性的美感。夏菊花的《顶碗》一亮相,立刻引起轰动。

  一次,夏菊花在一部苏联电影中看到柔术,立刻吸引了她。“外国人能做,我们也能做”,她决心要练成这个绝技。

  回忆当时的情况,夏菊花感叹,一年365天,从来没有哪天不练功,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 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柔术,仅仅练了5个月,1953年8月,夏菊花在武汉歌舞剧院小剧场,为建设长江大桥的苏联专家首演新节目《柔术咬花》,观众无不动容。

  夏菊花深情地说:“武汉是我艺术发展的源头。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到北京,但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离开。”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