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遗产不是拿来今天消费而是留给后代
发布时间:2018-04-30

冯骥才:文化遗产不是拿来今天消费而是留给后代

研讨会现场的民族表演活动。卢志佳 摄

  “遗产不是拿来今天消费的,而是要留给子孙后代。”国务院参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经常感觉到后背像背着一块石头,压在身上喘不过气来。

  2018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28日在贵州省凯里市举行,76岁的冯骥才站在演讲台上,话语有些缓慢地说:“那条路走得很艰难,但又必须去走,那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责任”。

冯骥才发言。卢志佳 摄

  作家、学者、民间艺术抢救工作者……冯骥才有着多重身份,因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的传承和保护,被称为“中国非遗保护第一人”。

  为什么会感觉到被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可以“两头跑”,向上传递建议向下走到基层收集民意,但实际存在的问题却不能一下子就解决掉,有些问题提了100遍不一定能解决,所以要提101遍,但新问题又不断涌现。

  冯骥才以保护传统村落为例继续说道:官员想把政绩放在传统村落里,开发商想把利益放进去,而老百姓希望传统村落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传统村落公布出来大家想的不是保护,而是传统村落可以赚钱。”冯骥才打趣地说,所有利益诉求不解决,传统村落定了也是白定,可是这些问题又不是一个人能解决的,总得找很多办法去协调这些问题。

  把村落里的人留下来,在冯骥才眼里是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为传统村落保护建立了有效的保护机制,4153个村庄纳入保护范畴,但仍面临严峻挑战,包括现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不足,过度商业开发、“空心化”现象等。

  此次贵州行,让冯骥才感到欣慰的是,看到了当地民众对于文化的自信。研讨会上,冯骥才分享了令其感动的事。他说,台江姊妹节现场看到两名穿着苗族盛装的小孩,自信的展示他们的服饰并与游客拍照合影。

  “穿自己民族服饰感到骄傲的时候,正是传统文化回归的时候。”冯骥才说,我们的下一代开始以传统文化为自豪了,所以我们不能让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消亡,要发着光交给下一代。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