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蓝染在当代生活中放出光彩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左二),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阮仪三为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揭牌 白旭旻 摄
中国民协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和南通非遗研究院成立,吴元新先生主持工作,这是一件喜事、大事,特驰函祝贺。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民间最主要的染织是蓝染。人们从大自然中发现和获取原料,通过不断创造、积累与代代相传,融合了绘画、雕刻、印刷等多种艺术与技术,使得生活因蓝染充满了美感与生气。它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得到民间集体的审美认同,它是传统文化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之一;它在中国妇女身上至少穿了一千年。因此说,它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
在当前社会生活疾速转型时期,蓝染的瓦解与濒危势所必然。然而,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与审美价值的蓝染文化却不能中断,文明的精萃不能丢弃。幸有吴元新先生,他出于一种文化自觉和三十年来一贯和执着的担当精神,挽留了一批巨量的蓝染遗存,并脚踏实地进行科学整理和原生态的手工传承。应该说,在蓝染保护与推广方面,有没有吴元新的努力是不一样的,但他不是为了个人,他称得上是非遗传承人的杰出代表。我向吴元新先生表示敬意。
相信,今天染织中心和研究院的建立,必将有力推动蓝染方面的保护、弘扬与科学研究,必将使蓝染这一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放出光彩,必将使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视觉符号在世界上更加夺目。
(本文系作者为2015年10月20日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所作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