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两会声音】冯骥才:美育让学生的心灵更幸福
发布时间:2017-03-21

00018冯骥才[00_00_12][20170309-110131-6].JPG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已经连续35年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是目前在全国政协时间最长的委员之一。 

  3月5日晚,全国学校美育联盟记者常青藤美育见到冯骥才先生时,他刚结束了小组讨论。聊起关于他一直关注的美育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话题,他不顾身体疲惫,愉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告诉记者,2017年全国“两会”他一共准备了三个提案内容。

  冯骥才委员提案的第一个内容,是关于美育教育的问题。在冯骥才先生看来,“当下我们的教育,其实美育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可是长时间被我们的教育所疏忽,人们总是认为美育好像就是一个美术的教育,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美是一个人不仅具有的视觉感官上的审美,实际上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的语言、行为举止、风度气质乃至于人格、理想,这些都有美的标准,所以,美育特别重要。”

  冯骥才先生说,老生常谈的美育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了,但是为什么今年又提出来了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美育并不为我们的教育所重视,以至于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出了“美盲多于文盲”这句警示性的呼吁。不容讳言,由于社会长期忽视美的滋育,广大社会中的广泛人群,审美品味的低俗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现实,以致影响我们对较高品质的美的感知力。比如,中华民族有着高度的审美境界与审美风范,可是如果我们的审美能力有限,如何能真正感知与继承自己传统的精髓?对于外来事物的美与丑也会缺乏鉴别力。

  冯骥才先生认为,美不仅是单纯的艺术美,还包括人的语言举止、道德人品,无不含有美的标准。因此说,美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文明的体现。为此,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认识美、鉴别美、欣赏美、感受美、崇尚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不仅有助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与气质,还能滋育他们追求美的理想、品格与人生。

ti88mg.jpg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的第二个提案,就是关注传统村落旅游的破坏性开发问题。多年来,他持续为传统村落保护奔走呼吁,同时,他也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传统村落存在一些特别急迫的问题,必须要向国家提出来。

  自2012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目前已公布4批传统村落名录,4153个村被纳入保护范畴。“然而当这些村落被列入国家保护名录,成为农耕文化耀眼的代表之后,即刻拥有了较高的旅游价值。很多传统村落已经把旅游当成惟一的脱贫致富之路。于是,快速上马和粗鄙化的旅游开发,给传统村落造成新的破坏性冲击。”冯骥才说。在他看来,许多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尚未得到很好的整理,村民尚未形成比较强的保护意识,保护的方法尚未普及,旅游项目就抢先上马。一些村落的管理权已落入投资方手中;国家制定的各项保护措施得不到有力的执行。

timg554.jpg

  “在经过模式化的旅游开发之后,传统村落正出现雷同化、同质化、商品化。原有的村落文化被肢解、异化和歪曲。”冯骥才认为,“新一轮的破坏已经出现,如不加强有力和有效的管理,大批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就会得而复失。”对此,冯骥才建议,国家应建立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批准机制。凡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应向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能开展旅游。冯骥才认为,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前提是必须按照国家的保护规定与标准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报请国家管理部门核准。凡是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干部与管理人员必需经过培训,学习和掌握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保护规定。

ti55mg.jpg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对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应制定专门针对旅游的管理规定与监督制度。日常监管工作要落实到县一级,村落一级的工作是做好实地保护,尤其要对村民进行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保护内容与方法的宣传和教育,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不能让传统村落的管理权归属投资方。

  冯骥才先生的第三个提案是关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说,国家最近也发布了一个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文件,有很多工程开始启动了,包括口头文学等内容都是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其中的重点,就聚焦在青少年身上,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未来,这个群体对于传统文化到底能不能接受,是不是能融合得好,究竟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融合,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很重要的问题。

tim6g.jpg

  【冯骥才简历】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师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1976年之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担任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20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

  作者:常青藤美育 

  (本文系全国学校美育联盟、中国网美育频道、中国校园舞蹈网、中舞联盟独家采访原始获得,版权归全国学校美育联盟、中国网美育频道、中国校园舞蹈网、中舞联盟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