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秦怡再登舞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发布时间:2015-05-18
话剧《如梦之梦》主创合影。

京华时报记者王俭摄

  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之一、被新凤霞称为中国演艺界最美丽的女人、施瓦辛格最崇拜的中国影星,她就是著名电影演员秦怡。在阔别话剧舞台长达半个世纪后,94岁的秦怡将再次登上话剧《如梦之梦》的舞台,也将创下话剧演员登台的最高年龄纪录。在得知自己生病后还接下了该剧的秦怡表示:“无论做什么都要了解了以后才去做。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要去做,就会有力量,否则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做话剧演员也是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担心不能参演提前致歉

  此次秦怡接棒卢燕担任话剧《如梦之梦》中老年顾香兰的演出,秦怡说:“我从1958年以后就没有演过话剧了,但是一些诗朗诵、小戏的演出我还是参加的。虽然我演的这个人物没有那么多的话,但你要让观众了解这个人物,了解她的一生。”

  虽然她现在接了这个剧本,但如果身体很不好,不能演,秦怡希望提前在这里和观众道个歉。秦怡说:“我身体一直很好,但最近微血管有很小的堵塞,所以走路都不方便。有一些话会突然想不起来,过一会儿又想起来了,我眼前还可以说这么多的话,问题不大,但如果我的病一直不好,恐怕会有问题。”在秦怡看来,演戏不能开玩笑,“如果生活中我忘了什么,可以说对不起我老了,演戏不行。这个戏12月份上演,还有时间准备、熟悉,所以我暂时来了。但如果到时真的不行,我想卢燕会接替我继续演出。”

  演戏之梦如梦越长越好

  说到话剧与电影在秦怡心中的分量,她会时常比较两者的演员哪个更好,“我想是各有各的好,电影可以影响的人更多。”秦怡称:“虽然我很久不演话剧了,但我将那个理想深藏在了心中,这也是为什么演戏的人能够一见如故。我一见这个戏的导演赖声川就觉得很投缘,包括之前演我这个角色的卢燕。”

  秦怡和卢燕是在一次电影节上认识的,两人还曾想一起演话剧。秦怡说:“当让我演这个《如梦之梦》的时候,我想我还是符合的,因为我从艺的时间太长了,可以说是如梦之梦之梦了。到了我这个年龄有很多的梦,虽然不一定能演好,但还是希望能够演成,梦能够做得越长越好。”

  爱拍戏感叹好电影不多

  虽然已经94岁高龄,但秦怡的工作状态却丝毫不输年轻人。6月份,秦怡参演的电影《青海湖畔》即将首映,她要到全国各地做宣传。秦怡说:“按照医生的话,我现在应该卧床休息,但是没办法,偏偏这个时间是工作最忙的一段时间。”据了解,拍摄《青海湖畔》有一幕从雪山上滚下来的场景,因为“雪山”是化肥铺成的,滑得不得了,当时拍摄时不觉得累,拍完三天后她就病了。

  秦怡表示她还是喜欢拍戏,但现在好电影太少,“都是笑闹打斗的成分多,尤其是那些3D影片,都是往死里打,一会儿这个死了,一会儿那个死了,这种东西看得多了,就没什么意思了。就像夏衍同志说的,‘文艺作品总归要带有一些悲剧性’。”

  享受烦恼锻炼出好心态

  已经94岁的秦怡永远打扮得体、精致,充满韵味,看不出一丝生病的样子。说到如何让自己保持一个好的状态,秦怡说:“经历多了,对很多事情分析分析就看得穿了。怎么去对待,怎么做人,总要先考虑别人再来考虑自己。好的心态就像锻炼身体一样,得去锻炼它。”秦怡讲她会享受烦恼,“我每天都接到很多的信,我要给他们回信,但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我就会烦恼。有很多信是我老师的子女希望我能去看老师生前的作品,然后整理,这是多好的事情,所以我就来享受这个烦恼。”

  据秦怡讲,她并不是一个愿意把时间花在打扮上的人,“我觉得出来要做事情,要见人,就要对别人表示出礼貌,所以我才会化妆。如果是在家里,我就会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看书和看报上。”

  >>剧中人物

  顾香兰

  1932年艳压上海滩的头牌艺妓,倾倒众生。20岁出头的她(许晴饰)与商人王德宝和法国领事亨利伯爵产生了纠结的爱情关系。两个男人都在她这里找到了“爱情”,为她发狂、发疯。最终,她抛下了濒临破产的王德宝,跟伯爵来到了巴黎,却遭到背叛。落魄的她回到王德宝身边,王德宝却在“文革”中死去。老年的她(秦怡饰)是一株苍劲的花树,又美又泼又壮阔。

  老年顾香兰是个“说梦人”,这个九旬老太,要一直坐在舞台上,只用台词表现出她的年迈与对人生的感悟,让整出戏紧扣进“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的核心概念中。京华时报记者杨杨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