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由一场名为“谈艺说戏话北京”的戏曲文化分享会在梅兰芳大剧院四层小剧场举行。年近八旬的中国剧协名誉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现场与观众分享了他的从艺经历,以及曾经主演京剧《曹操与杨修》的心路历程。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作为助阵嘉宾到场参加。当晚,由尚长荣担任艺术指导、年青一代演员主演的传承版《曹操与杨修》在长安大戏院上演,这也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举办的“东方之韵·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经典剧目晋京展演”剧目之一,同时入围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的优秀剧目。
话剧演员要向戏曲学习
昨天的戏曲文化分享会上,风尘仆仆赶来的濮存昕,一见尚长荣先生,就立刻以老北京的“打千”方式向尚老请安行礼。濮存昕说:“咱们北京人讲礼儿,这个光荣传统别不在了!咱们的传统文化好,得留下,这多漂亮的老礼儿,得留着。”
尚长荣出身梨园世家,其父尚小云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长荣自己则是以花脸著称的当代著名净角表演艺术家。濮存昕说:“尚先生父一辈、子一辈都在唱戏。尚小云先生曾经让多少人的人生充满艺术之美。中国的京戏也应该是中国年轻人个性化艺术需求的重要选择,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京剧。”
虽然濮存昕从事的是话剧表演艺术,但他特别强调:“尚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是接了尚先生的班,当的中国剧协主席。我是话剧工作者,应该向戏曲学习。比如我们说话就要讲究,要含金衔玉,不能把任何一个字念倒了。这要跟谁学?就要跟戏曲学,一定要讲究。我们一定要把戏曲艺术传下来,戏曲行的人和观众要共同担当起责任。为了祖国民族文化在全世界的地位,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东西要传给下一代人。”
戏曲演员必须博采众长
虽然这些年安居和工作主要在上海,但回到故乡的尚长荣先生特意说道:“我出生在北京,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为北京精彩的文化积淀、戏曲积淀、为咱们北京人感到骄傲。关于北京的话题说不完道不尽,是永远最精彩的话题。”尚长荣说,“三”是他的幸运数字:“我们家是梨园世家,弟兄有三个,大哥是武生,二哥青衣花旦,我是老三。除了我在家排行老三,我从事的行当是京剧,分生旦净丑,我是花脸,净嘛,也是老三。我曾经在北京、西安和上海工作过,也是三个城市。我演了那么多戏,参加过三次京剧节,演过《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三个戏,这三个戏也都得奖了。我得过三次梅花奖,也得过三次白玉兰。我自己有三个儿子,如今也有了三个孙子,所以‘三’确实是我的幸运数字。”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尚长荣,说自己还在娘胎里,就感受到了京剧优美的旋律,所以从小就爱看戏。他不仅喜欢戏曲,也爱看话剧和电影,北京人艺、北京青艺的话剧他都看,电影当年主要看的是东欧和苏联电影,“戏曲演员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要深入生活,多看兄弟剧种的戏。老是不出门,就知道练功,那不行。其实前辈们的文化素养,和对兄弟剧种的考察、爱好广泛非常有关。前辈艺术家们都画画、写字,他们的作品都是现在的珍宝。作为一名专业的戏曲演员,不仅要练好自己本职的专业本事,也必须博采众长。”
尚长荣说自己当年演完戏,马上就去别的剧场看戏。他看梅兰芳先生表演《贵妃醉酒》时,梅先生已经60多岁了,“梅先生演出时的眼神和魅力,我看得清清楚楚,直到现在我都跟青年演员说,梅先生拿起花闻时、表现贵妇人酒醉之后的醉眼,真正的女性都展现不了,这就是京剧表演的魅力!我看马连良先生的戏,印象最深刻的是《赵氏孤儿》,这是在秦腔之上改编过来的。我当时看到他的表演时,头发根都炸起来了,感觉脑子咔嚓一下,真好看啊!这就是我们前辈的艺术展现,太精彩了、太到位了!我们跟前辈差距在哪儿?就差在身后的艺术和文化积淀。我们现在不仅要好好学,还要好好琢磨,往深度和广度去钻研。”
尚长荣说自己当年为了演《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看了很多和曹操有关的文集,才知道很多关于曹操本人的事实,“京剧舞台上的曹操形象非常生动,但是似乎还有不准确的地方。而历史上曹操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这些都是我原本不知道的。只有演员和编剧、导演各方面努力,才能打磨出一个新的曹操形象。”但尚长荣也特别强调:“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传统是不能丢掉的,这是我们的根,不管怎么变,都不能离开文化的根。我们要敬畏传统、继承传统、研究传统,还要激活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别犯僵化的错误;在创新的道路上,也不要犯异化的毛病。”
有工作做最幸福
尚长荣也说到京剧艺术曾受到过冷落:“1995年,第一届京剧艺术节,《曹操与杨修》在天津夺得唯一一个金奖,然后进京演出。我们请大学生看戏,开恳谈会,讨论京剧该如何发展。当时在北京的一所大学开了一个文体部长和学生会主席的联谊会,参加会的都是学生,大家面面相觑:‘看京剧?京剧都是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爱好。我们青年学生看京剧?京剧不是博物馆的艺术吗?’那时正是唱卡拉OK和蹦迪的时候,远远不是现在的文化氛围。那时候出门我都不愿意说自己是什么专业。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小报记者,问我一个月工资多少,我告诉他,我们现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儿,唱自己愿意唱的戏,不向斗米折腰。我说有一句古语,张衡说的‘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这就是作为我们职业最大的支撑。我们做的是艺术,不是娱乐。”
尚长荣说1995年他们在海淀剧院演出,最开始来看戏的观众有限,“我当时就说,即便撤退一半人,有人要看,我们也要演。当时第一幕比较紧凑,后面越演越放松,越演越热闹。那天的演出,从来没得过那么多掌声,这是最高的荣誉。谢幕之后,演员从台子两边下去,一大堆观众前呼后拥,把我们几个人分别围住。同学们站起来,喊了句:‘中国戏剧永远属于青年!’后来上了好几个报纸的头条,说京剧是古典艺术、博物馆艺术,但也属于青年了。现在是最好的时期,不仅硬件好,各个院团的待遇和那个时候也非常不同,我们绝对不能养尊处优,要铆足了劲,出好戏,出人才,传帮带,而且要把年轻人推出去,我们老一辈的当配角。这也是我们前辈留下的传统。”
在京剧传承上,多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的尚长荣先生说道:“作为年长的人,我们不仅要自己排戏奉献,也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就是要传承。自己把戏唱好了不算什么,如何能够把戏曲兴旺这把火烧得更旺,确实值得思考。对于青年一代,我们最近找到了一个目标,叫精准传承,要非常精细而准确地来对青年演员教学。现在我们需要对准目标,团结一致,加快自身的水准提高,这样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义务和担当,不负党和人民、广大观众的重托。这也是我们戏曲人的担当。有工作干就充实,这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