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山尊(1914-2009),1914年5月24日,出生于湖南浏阳,自幼受到父亲欧阳予倩爱国主义和进步文艺思想的熏陶,学生时代即参加进步演剧活动。
1932年,中学毕业后,在杭州当工人时,参加党领导的杭州“五月花剧社”。翌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领导了学校的戏剧和歌咏活动。同时在《五奎桥》《怒吼吧,中国!》《赛金花》《回春之曲》《保卫卢沟桥》等一系列中国话剧史上的著名演出中,担任灯光设计、制作管理并饰演角色。此外,作为欧阳予倩的助手,参与了《雷雨》《日出》《油漆未干》等剧的演出。
1937年,大学毕业,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翌年春转赴延安。
1938年,参加总政文艺工作小组赴华北敌后根据地访问,兼作美国友人埃文思·卡尔逊的翻译。当时所写8万余字的战地日记,作为史料已于1996年在《中国之友卡尔逊》一书中发表。
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945年,先后任抗大总校文工团副团长、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社长、鲁艺晋西北分院院长、“联政”宣传队队长等职,编写、导演、演出了许多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作品。1942年春从前线回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会上发言。毛泽东同志看了战斗剧社从一线带回的一组戏演出后,亲笔写信给予高度评价。
1945——1950年,抗战胜利后,按周恩来同志指示,到国民党统治区担负文化统战和宣传解放区的任务,参加底下的上海文委,负责戏剧工作。继而任新华社总社记者赴东北,后又调任军调执行部长春分部中共方面秘书主任。解放战争期间直至建国初,在军事工业方面担任工作。
1950年春,奉调回到文化岗位,任综合性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李伯钊任院长),并兼歌咏团团长。与刘郁民合作导演了歌剧《王贵与李香香》。朝鲜战争爆发后,率安娥、郑律成等为成员的创作组赴抗美援朝前线进行创作。
1951年,与周巍峙同率中国青年文工团出访苏联和东欧各国,历时10个月。为该团导演的歌剧《打击侵略者》在出访中演出。
1952年,与曹禺、焦菊隐及赵起扬一通筹组专业话剧院性质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后,至1966年先后任党组书记、副院长兼副总导演。导演了《春华秋实》《日出》《带枪的人》《烈火红心》《关汉卿》《三姊妹》《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红色宣传员》《李国瑞》《山村姐妹》等近40部话剧。
在此期间,1953年——1955年,在苏联专家指导的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系统学习,前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及班长。
1956年随梅兰芳、欧阳予倩为首的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
1958年赴苏联出席国际导演艺术研讨会。
1956——1964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兼职教授。为表演系本科53班导演毕业剧目《上海屋檐下》;在导演系本科59班担任表导演指导教师,全程授课5学年,导演演出了《雷雨》《迎春花》《祝你健康》等5台话剧。
1977——1978年,为话剧《曙光》《杨开慧》担任总导演。
1979年后,调文化部,主管剧本委员会日常工作兼艺术二局顾问,以后又任对外文委出版社社长。
1982年12月离休。
在这一段时间(包括离休后),主编《剧本园地》《中外电影》两刊,主编《延安文艺丛书·话剧卷》《中国魂》等书。
为北京和外省市剧院(团)导演《松赞干布》《油漆未干》《饥饿海峡》《巴黎人》《末班车上黄昏恋》《梦迢迢》《雨还会下》等近10部话剧;导演电影《透过云层的霞光》和电视剧《燃烧的心》,并指导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出版专著《〈日出〉导演计划》和艺术文集《落叶集》;赴日本、法国、美国进行文化交流。
承担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协同各艺术院校离退休老教授们继续发挥才智,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再做新贡献。
为1998年演出的话剧经典剧目片段《流金岁月》任总导演。
多次获导演奖,并先后获文化部及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和“奉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