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芬:“李二嫂”改变了我的命运
发布时间:2007-07-06

  全国人民的“李二嫂”

  在郎咸芬简朴又充满艺术气息的客厅里,记者见到了年过七旬的郎咸芬老师,从她适中的身段和清脆的语音上,依稀可见当年“李二嫂”的身影。郎咸芬热情地招呼记者入座,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在她娓娓动听的“吕剧口音”中,像一幅长长的画卷,一段段徐徐地展开……

  郎咸芬是伴随新中国诞生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吕剧演员。从17岁到72岁,从青春到古稀,从《李二嫂改嫁》到《苦菜花》,郎咸芬以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李二嫂”。

  郎咸芬说:“李二嫂改变了吕剧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郎咸芬生于潍坊,16岁那年参加了文工团,17岁那年,她接演了《李二嫂改嫁》中的主角——21岁的农村寡妇李二嫂。由于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排练了两个多月,第一次彩排的时候就失败了。领导看了之后说,“这个演员不行,不像农村妇女,更不像寡妇。”而她本人那时也是非常迷惘。

  有人提出将郎咸芬换掉,但最终还是在领导的支持下,郎咸芬和她的同事们来到了博兴一个村庄体验生活。两个月后,郎咸芬在当地再度演出《李二嫂改嫁》,效果大为改观。演出结束以后,好几个妇女在后台徘徊,久久不肯离去。一开始,演员们以为是演出散场后,天黑迷路的。后来才知道是当地的几个寡妇,她们不安地走上前,问道:“你们是工作队的吗?俺们也能改嫁吗?”这出戏深深震撼了那些农村妇女。

  回到济南之后,为了练好拉碌碡的动作,她还让老同志们帮忙找了一块大石头,自己拴上绳子天天练。1953年,《李二嫂改嫁》在大观园演出,轰动一时,一票难求,很多观众大冬天都是带着铺盖卷、拿着小马扎连夜排队买票。

  1954年,《李二嫂改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作为开幕式的演出剧目,一炮打响,轰动上海,囊括了当年所有的一等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剧进京演出,当时的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和夫人安娥还特地设宴款待他们。后来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刘少奇同志都先后观看过此剧。《人民日报》也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此剧演出的盛况。1957年,经过反复修改,该剧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这部电影从真正意义上让“李二嫂”这个形象红遍大江南北,郎咸芬也成了全国人民的“二嫂子”。

  将吕剧送上辉煌的顶峰

  谈起那个时代吕剧鼎盛时期的往事,郎咸芬沉浸在回忆中。她说,《李二嫂改嫁》至今演了2000多场,除新疆、西藏、台湾外,全国各省市都留下过“李二嫂”的身影。有几次演出,令人终生难忘。

  当时在东北的时候,这个剧受欢迎的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到了一个地方一演就是半个月,观众还常常买不上票,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当演员们演到两个多月的时候,就接到任务赶赴朝鲜战场,对志愿军进行慰问演出,同样是大受欢迎。他们在朝鲜一演又是两个多月,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冬天换上剧中人物的单薄衣服,使官兵们深受感动。山东吕剧团以精湛的演技和良好的作风,成为慰问演出团体中最受官兵们欢迎和喜爱的剧团。

  后来,山东吕剧团又到老山前线慰问演出。当时参战的山东籍战士很多,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炮弹就在演员们乘坐的吉普车旁边爆炸,把轮胎都炸坏了。可以说是在枪林弹雨中,演员们为战士们送去了乡音乡情。郎咸芬说,看完他们的演出,一个战士含泪叫了她声“妈妈”,说:“谢谢你们在战场上为我们送来了乡音乡情,我一定要打胜仗回来见您!”可郎咸芬遗憾地说,后来听说那个战士已经牺牲了。

  吕剧作为山东的地方剧种,由于题材多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唱腔委婉缠绵,如泣如诉,加上亲切的山东方言,所以在群众中很有市场,可以说凡是有山东人的地方,都有吕剧的旋律在飞扬。吕剧在20世纪中叶的鼎盛时期,名角荟萃,新戏迭出,《李二嫂改嫁》就是顶峰之作。好戏造就名角,名角为剧种争辉。那个时代的山东人,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吕剧唱段,那情景,就相当于今天每个人都会哼上几句流行歌曲。

  难忘周总理的谆谆教诲

  在记者面前的郎咸芬,虽然已经是72岁高龄,但身体健朗,行动敏捷,吐字发音气韵十足,给人的印象是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郎咸芬老师告诉记者,虽然自己离开舞台已经多年,可她现在仍旧像年轻时一样,每天早上坚持练功,先是练40多分钟的形体,休息一个小时后,再练50多分钟的声。“这一辈子,除了‘文化大革命’那6年关起来不能练外,没有一天落下过!”

  郎咸芬说,原来练是为了上台,现在退下来了,是为了带学生。她带了10多个学生,都是全省各地吕剧团的演员,在指点她们的时候,需要示范。“如果学生说,老师你说我这段唱得不流畅,你给我们示范一下,怎么样叫流畅?如果我唱不出来,那怎么能行啊!”

  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练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动力在支撑着她?这种执著和热情又源自哪里呢?谈到自己的成长成才之路,郎咸芬快人快语地说:“任何时候别人问起来,我都说三点:第一就是党的培养,第二就是老同志们的无私帮助,第三就是群众的关注,这都不是虚的。我这一辈子的舞台生涯,如果让我总结起来,就是这三点。”

  她谈到自己从17岁来到济南,历届的省市领导、文化局领导,都对吕剧寄予了很多的关爱和支持:“我的恩师尚之四先生在我身上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专门研究吕剧的林建华、张斌、李渔、靳惠新、王俊英这些老同志们都倾其所能地帮助我。我一直说,李二嫂不是我一个人,她是老一辈艺术家们共同的心血打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当然还有观众的热切希望和掌声,这一切,都是激励我任何困难下都绝不动摇的动力。”

  郎咸芬特别谈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让她一生铭记。那是1956年,全国人大代表团首次出访欧洲六国,其中演艺界的代表是程砚秋先生和她。她是代表团年龄最小的一个。周总理在莫斯科接见了全体代表后,又留下了他们两个,单独谈到凌晨三点。周总理看过她演的“李二嫂”,语重心长地鼓励她一要学习;二要刻苦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三是干这个工作要晚结婚,少生孩子。郎咸芬说,这些话她一直都铭记在心,这么多年来,自己也正是努力按照周总理的话去做。“文革”时期,她被关进牛棚,甚至一度住进了精神病院。正是因为将周总理的话铭刻在心里,她才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备受摧残的环境下坚持活了下来,而没有和很多名角一样,选择自杀。

  与“张小六”相偕白头

  郎咸芬与丈夫杨瑞卿的结缘,郎咸芬坦言是吕剧做的媒。“那时候,我们都年轻,一起演戏,在《李二嫂改嫁》中他演张小六,在《姊妹易嫁》中他又演张有旺。两人是多年的搭档,彼此也都很了解,所以我们成了夫妻。”

  为了自己喜爱的演艺事业,郎咸芬只要了一个孩子,由于她对吕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她工作永远繁忙,无法分身顾及自己的家庭,老伴就默默地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劳动。这位因“张小六”和“张有旺”而享誉剧坛的优秀演员,为支持妻子全力以赴投入吕剧事业的发展,只得作出牺牲,过早地退出了舞台,提前退休照顾家庭,连孩子都说:“我爸爸又当爸爸又当妈妈。”

  如今,孩子早已经长大成人,郎咸芬因患眼疾,无法长久读书看报,老伴就读给她听。现在郎咸芬又把精力投入到了培养学生上,她说希望学生们能够超过她,让吕剧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