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视点】李世济梅葆玖朱世慧的传承之道
发布时间:2015-03-09

留得住剧种却留不住观众,意义何在? 

——全国政协委员李世济、梅葆玖、朱世慧眼中的戏曲传承之道 

  豫剧《盘夫索夫》采取“老戏新演”的表演方法,并充分借鉴、运用了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的表现手法,唱腔柔美委婉,表演生动别致,剧情节奏紧凑,耐人寻味。 王利民 摄 

  82岁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腿脚不太灵便,最近还不得不坐上了轮椅,但她却没有放弃去剧院看戏的习惯。演了一辈子戏,看了一辈子戏,李世济发现如今的戏跟过去的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配角的水平。“过去的京剧,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都有大家。一出戏演完,不管哪个角色单拎出来,都令人记忆犹新。但现在的戏呢?演得好的常常只有老生和旦角,其他配演的水平跟主演的差距很大。”李世济忧心忡忡地表示。

  配演看似戏份不多,却影响着整台剧目的水准,配演水平的下降,实际上拉低了剧目的整体质量。“这会在无形之中加快京剧观众的流失,所以是必须正视的大问题。”李世济坦言,如果说老生和旦角行当如今还有一定的造血功能,那么丑行、武行的人才断档问题已到了燃眉之急的地步。“比如丑行,现在高水平的演员不过寇春华、朱世慧寥寥几人。他们年龄都不小了,再往下数,年轻的丑行演员,能撑得起台面的真没有几个。”李世济曾问过几个年轻丑行演员会演几出戏,年轻演员毫不讳言道,除了平时常演的那几出,都不会。“这样缺乏艺术积淀的演员,怎么可能演好戏?怎么可能留得住观众?”李世济说。

  丑行出身的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关注的却是武行。“有些武行演员,年轻时是剧团的骨干力量,但由于演武戏容易受伤,他们到了30多岁往往就已是全身伤病,没办法再从事武戏演出了,只能被迫转行。”朱世慧介绍,武行演出的危险性相当高,待遇又普遍偏低,以至于现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当:“高水平的武行演员奇缺,高水平的武戏技巧更是少见,这极大地影响了舞台的表现力。”

  其实不只是武行演员,由于缺乏商业演出机会,今天大多数戏曲演员的工资都很低,特别是年轻演员演出一场戏,有时只能得到可怜的几十元报酬。“仅靠这点微薄的工资,他们根本无法养活自己。”朱世慧表示,“戏曲传承靠的是什么?是一代一代艺术家的口耳相传。青年戏曲演员需要生存,如果温饱都无法解决,又该如何弘扬民族艺术瑰宝?”

  朱世慧的疑问,引发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快速消费的互联网时代,古老的戏曲艺术还有没有活路?也许,戏曲传承不能只靠艺术家,还得靠观众,只有得到观众的爱,戏曲才会有未来。可是话说回来,戏曲怎么发展才能留得住观众呢?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对戏曲的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他曾多次提交提案,建议京剧走进中小学,在他看来,让孩子喜欢的戏曲才是有未来的。“让孩子喜欢京剧其实没那么难。京剧中最常表达的理念是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梅葆玖说,“京剧中所表现的仁、义、礼、智、信,其实完全能够与语文、思想品德、政治等中小学科目的教学相辅相成。只要将京剧教育与通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它就会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中去。”

  不久前梅葆玖在电视上看到,几个中国孩子在国外旅游时,竟然在教堂的圣池里洗脚。“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就是小皇帝,做什么都对。家长的纵容和娇惯令很多中国儿童缺乏教养、不遵守公共秩序。”梅葆玖认为,人类有爱心,也有阴暗面,孩子不教育不成器。“要让孩子知道怎么做人,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十分关键。那么,如何利用趣味性的方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京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看戏学做人,戏曲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和思想,在这些艺术家眼里,观众喜欢上了戏曲,就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诗歌、喜欢上音乐、喜欢上舞蹈、喜欢上美术,喜欢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从而成长为一个美好的人。这是戏曲之于观众的价值,也是戏曲得到传承发展的基础。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