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由广东省文联、广州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红线女追思会和文艺界座谈会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崔伟,广东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健宏,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程扬,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新,广州市文联主席乔平,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等出席了追思会,与红线女的亲属、学生、文化界人士和普通市民,共同缅怀红线女一生对粤剧事业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
追思会现场举行了专题片《永恒的舞台》首映仪式,该专题片全面回顾了红线女精彩的艺术人生,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片中首次披露。追思仪式结束后,还举行了文艺界座谈会,社会各界人士继续梳理红线女为粤剧艺术作出的贡献,并纷纷表达了对粤剧一代宗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
——编 者
崔伟(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红线女老师生前是中国文联的荣誉委员、中国剧协顾问,也是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她是我们粤剧界的一代宗师,是当代中国戏剧界的表演大家。
有两件事我仍然记忆犹新。一件是三年前,红线女老师在北京接受全国妇联的颁奖,其间她约见中国剧协的同志,一见面就对广东戏剧创作的未来和戏剧人才的紧缺表现出忧心忡忡,并提议我们一定要重视这项工作。后来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单位配合下,我们在广东办了两次剧作家培训班,使广东戏剧创作有了新的动力。另一件是今年9月,一部抗击“非典”的新戏在广东首演,红线女老师不顾年事已高,不仅参加了座谈会,还发了言,让我们感受到她老人家的那份热情与责任心。
她的生命属于艺术,她的艺术属于人民。她不仅有很多老艺术家身上那种非凡的技艺,更有人民艺术家所应该具有的时代精神、责任意识和担当。粤剧艺术永远会把红线女老师当做一面艺术的旗帜、思想的旗帜和精神的旗帜。
方健宏(广东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我们不会忘记红老师对粤剧发展的独特贡献。当粤剧面临困难和转折时,是红老师带头向各方争取,以其个人魅力和影响赢得理解和支持;每当粤剧取得新的成绩,是红老师推波助澜,使粤剧影响扩大,声名响荡。小到一个新剧本的创作,大到粤剧的生存发展,都凝聚着红老师的心血。
最好的怀念是继承,希望粤剧工作者以红老师为楷模。学习她矢志艺术、勇攀高峰的精神;学习她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的精神;学习她言传身教,培育新人的精神。
邓原(专题片《永恒的舞台》导演)
《永恒的舞台》这个片子做了很长时间,拍摄了很多珍贵镜头。感谢马鼎盛先生,他是最早的创意者。红线女老师本来是要亲自当艺术总监的,她为拍摄这部戏倾注了大量心血。她发病前20分钟,还跟我谈起这部戏的进展。我说,快了,再有几天就可以让您看了。没想到之后竟成了永久的遗憾。我都不敢相信她已经离开了,始终觉得她就跟我们在一起,还是那么生动。
刘斯琪(荔湾区少年宫小朋友代表)
红老师是我最敬爱的人,就像我的亲人一样,她的离去让我悲痛万分。红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艺术创作,她曾多次强调,要多读好书,要关心国家时事,提高自身修养,要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好好做人,报效祖国。老师好像慈母,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每次演唱,她见我没有开水,都会将自己保温瓶里的热茶倒给我喝;她还经常问我,穿够衣服没有;有时跟老师一起吃饭,她会将自己碗里的牛肉夹给我吃。
丁凡(广东粤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红老师的离去,不但是中国艺术界的损失,也是我们粤剧院的损失。红老师回国后在广东粤剧院工作,她的主要作品都在广东粤剧院诞生,所以广东粤剧院很幸运,有了红老师。她使世界认识了粤剧,认识了广东粤剧院。
粤剧院里哪个演员做得怎么样她都知道。粤剧院每年的老艺人聚会,她一定参加,而且她一直呼吁关心老艺人,还带头签名申请建设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
欧凯明(广州粤剧院总经理兼艺术总监、红线女学生代表)
我在老师身边工作了21年,其间令我感动的事情太多。老师对粤剧艺术的执著,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对后辈呕心沥血的培养,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都令人十分钦佩。在我最迷惘的时候,是老师把我拉回到粤剧的舞台。她曾亲赴广西,向当时的有关领导说要调我过来,后来又给了我这么大的舞台,还请了很多老师来为我们排戏。我能够成为她的学生,是我无上的光荣与幸福。同时,作为她的学生,我觉得我们有信心、有责任,传承红老师的艺术精神,将粤剧发扬光大。
黎子流(广州市原市长、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会长)
我从上世纪50年代就认识红老师了,当时我在公社当书记,她为体验农村生活来到生产队,这让我深受感动,由此有了交往。回忆起这50多年,她给了我很多指导,已经成为了我的好老师、好朋友、好同志,至今难忘。
世界广府人首届恳亲大会在广州举办时,她已是89岁高龄,因腰痛住院都走不了路。当时她在病床上给我写了封信,表示如有可能,还希望出席欢迎会,唱段《荔枝颂》 。开幕式当天上午,她真的来了,还被评为“广府十杰人物”之一。晚上,她又出席大会,登台唱了《荔枝颂》 。台上她非常激动,高兴到流眼泪。其实她一讲话,一站到台前,台下所有的观众朋友,都很感动。很多人都跟我讲,她当晚唱的这一段《荔枝颂》是唱得最好的一次,精神抖擞,声音优美。我觉得她是怀着祖国情、粤剧情、乡情唱的,所以她唱出来,大家掌声不断。
她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她凭借这种对艺术无私的奉献,精益求精的追求,成为国内外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大师,一代宗师。
关国华(粤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红老师走了,我很悲痛。这几十年,我在她领导下工作,她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老师,她对我的培养花了不少精力。我初入剧院演《屈原》 ,她让我担纲重要角色宋玉,和马师曾大师同台。我知道自己在艺术上与大师的差距,但她不嫌弃。她给我提了六个字—— “学而后知不足” 。我细心琢磨,学习文化、学习历史、学习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做人。以后我在各方面都以此为据。我能有一点小成就,离不开红老师的栽培。现在她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今年也80岁了,今后有需要我的地方,我都会尽我的能力,完成红老师的遗愿。
陆志强(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
红老师12岁投身粤剧艺术事业,并一生致力于此,从来没有休息过,也没有周六日的概念。直至去世前的星期六,89岁高龄的她还在工作。过去两年,在广州举办的羊城国际粤剧节、世界广府人大会、粤剧院成立60周年庆典晚会等大型活动中,她都亲自登台,高唱一曲《荔枝颂》 ,掀起高潮。今天,虽然红老师离我们而去了,但是她对粤剧艺术的那一份热爱、执著和创新的精神,永远感召着我们。
李仙花(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红老师是粤剧红派艺术的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剧的代表性传承人。毛泽东主席曾为她题词,“活着,再活着,更活着,变成了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因她粤剧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 。红老师艺海纵横70多年,在粤剧舞台上留下了一连串闪耀着生命灵光的人物形象,代表着当代粤剧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岭南文化的瑰宝。
她从1955年回到新中国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粤剧。她热心培育后辈,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粤剧艺术人才,红老师及其红派艺术传人成为一个时期以来推动粤剧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红老师还是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大师已去,红腔永存。
马鼎盛(专题片《永恒的舞台》监制、策划人,红线女之子)
我们怀念她最好的方法是发扬她的精神,她的精神最核心的部分是爱国。从1955年回到祖国之后,她和国家、民族荣辱与共,不离不弃,直到最后一刻。为什么她能够这样?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当年,她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投身粤剧界的,从一个西关小姐变成流落澳门的难民,这种惨痛的经历让她体会到祖国的重要。还有,过去当演员地位低,按照她的话说是“地底泥” 。回到祖国后,她不但有了一份荣誉,而且还有了一个舞台,所以她和先父马师曾一样,立即焕发青春,艺术更上一层楼。
我们作为子女看见母亲60岁不退休、 70岁不退休、 80多岁近90岁还是不退休,既心疼也不解。我觉得,其实她的生命早已融入到粤剧艺术和中华文化里去了。
马鼎昌(红线女长子)
1950年抗美援朝时,我爸爸妈妈把在新加坡义演所得10万元新币,捐给了志愿军买飞机。回到香港被香港政治部查了,问我爸爸知不知道是谁捐款给志愿军买飞机的,爸爸说:“是我捐的,反正谁打中国,我就会捐钱给中国。 ”
乔平(广州市文联主席)
红线女老师为粤剧而生,为粤剧而活,为推广粤剧事业呕心沥血,她是粤剧界的泰斗和领军人物。她的辞世对粤剧界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我深感痛惜。她这种以人民为中心,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后人难以超越。红线女还是广州优秀的文艺志愿者,参加过很多志愿服务。她还答应我要为青少年开讲座。前些日子,文联特意聘请她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为文联的工作和发展出谋献策。文联还想为她颁发终身成就奖却未能颁出。如今这些都成为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