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红线女(左五)出席庆祝粤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闻发布会暨中国粤剧网开通仪式
难忘她,人民的红线女,离开我们一年了!
不仅毛主席说她是人民的红线女,老百姓都说她是人民的红线女。
这就不简单!
如今有多少艺术家,能够让老百姓喜欢他的艺术?赞扬他的德艺?能够称得上人民艺术家?能够在死后有无数人自发地前往悼念、追思?
一年来,我在许多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所行所为。
89年的人生经历,77年的艺术生涯,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和艺术传奇。这,在粤剧界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她,从12岁开始演戏,在马师曾、薛觉先等艺术大师的指引下,一辈子演出了200多个剧目,拍摄了100多部电影,塑造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女性的舞台形象,唱念做打,喜怒哀乐,个个传神,样样俱佳。
她,师承传统,刻苦磨练,百折不挠,改革创新,尽管一生坎坷不平,却不断超越自我,她创立的红腔和红派表演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独领风骚,独树一帜。
她,虚心学习兄弟艺术门类的基本功,善于学习其他戏剧名家的艺术技巧,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融会贯通,为粤剧的振兴、发展,为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走呼号、摇旗呐喊,作出了不可埋没的贡献。
她,精心培育粤剧新人,提携后学,敢于把角色让给年轻人,抱病为年轻人写戏、排戏、导戏,为年轻人搭台唱戏。
她,坚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创作灵感,热心为群众演出,到基层献艺,为塑造有血有肉、人们喜爱的艺术形象不懈努力,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竭尽全力。
她,热衷于做善事,献爱心,无数次义演、义卖扶危济困,甚至多次慷慨解囊拿出工资,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培养贫穷人家的子女学艺。
她,在新编粤曲《艺海抒怀》的表演中,“说风唱雨,艺海尽情遨游,红线穿古今,痴情写春秋”。用她对粤剧事业的苦苦追求,诠释人民艺术家生命的意义。
她常常对我说永志不忘三句话:
她的母亲告诉她:“用心学,争气做人!”
她的领袖告诉她:“成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她的信念告诉她:“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一生痴恋,永不言休!”
她不止一次对我说:“这三句话,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追求,我的人生目标。”
红线女是我最崇敬的老师之一。我们忘年之交,相谈甚欢。人生经历、艺术修养、延安讲话、文艺乱象——无话不说,无所顾忌,相当投缘。
她看到我给广州亚运会题写的志愿者口号“一起来,更精彩”的书法作品,很是赞赏。她对我说:“一起来好!凡事就是要追求一起来!一起来的结果一定更精彩!”
红线女就是一位不懈追求的人。她追求到了精彩的人生、辉煌的成就、崇高的品德、人民的赞誉。
难怪,人们赋予她一系列荣誉:人民艺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戏剧艺术终身成就奖、亚洲杰出艺术奖等等。
难怪,海内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无数戏迷、粉丝、追随者,欢呼雀跃地喊她:红姐,女姐,大家姐,大姐大。
难怪,毛泽东、周恩来、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她极高的评价。而她去世后,习近平总书记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敬献花圈。
红线女,不愧是广州、广东,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红线女,不愧是属于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一份独有的荣耀和骄傲。
红线女,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鲜艳旗帜。
红线女,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红线女现象值得我们去挖掘、去研究。因为她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艺术界引起了发人深思的震荡。
红线女现象,可以回答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一些困惑,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姓什么?文艺为了谁?文艺怎样做?什么是艺术家?
我常常杞人忧天,红线女之后,还有没有红线女?还有没有人民的艺术家?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红线女走了一年了,但我总是感觉她没有走。
她的艺术之树不会枯萎,愈发常青。
因为,她牢牢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接地气,吸养分。
所以,她的根更壮,叶更茂,花更红,果更香!
(作者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州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