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祥:尊重电影原作,用芭蕾艺术体现娘子军精髓
发布时间:2012-08-24

  1962年,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全国公映,吴琼花、洪常青的形象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1964年,根据该影片改编的我国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登上了舞台,将芭蕾的精华与电影艺术融为一体,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堪称世界芭蕾舞坛上的一朵“奇葩” 。当年的主创人员深情回忆,为我们揭述一段美丽往事。

  近半个世纪以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久演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电影原作。李承祥对此颇有感受: “编剧梁信的剧本、已故电影导演谢晋的导演艺术、作曲家黄准创作的《娘子军连歌》 ,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

  当然,芭蕾舞剧与电影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规律。李承祥说:“从银幕形象如何过渡到芭蕾舞形象,怎样将影片中的人物很好的用芭蕾艺术塑造出来,这些都是很关键的,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审视: 1)要体现原作的精髓,包括思想主题、时代特征、风格样式、人物形象等; 2)要充分发挥芭蕾艺术的表现特征,充分展现芭蕾艺术独特的魅力,使观众在形象转换的观赏中获得有别于银幕的美感享受。另外,电影原作中浓厚的地方特色也要在芭蕾舞剧中充分展现出来,布景、服饰、音乐、舞蹈、表演等诸多方面都要当做主要的艺术追求。身着短裤军装的娘子军战士形象,来自真实的生活,更是世界芭蕾舞台上从未出现的女性形象。革命传奇色彩的正剧是电影原作的样式,芭蕾舞剧则要更加强调浪漫主义的激情。根据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点以及肢体语言的局限性,我们在编排中首先着眼于两方面: 1)精简人物。在电影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13位,这对芭蕾舞剧无疑是太多了,经过反复斟酌,最后只保留了6个人:正面人物琼花、洪常青、连长和小庞,反面人物南霸天和老四。2)浓缩情节。电影中有44个不同的场景变化,情节十分曲折,舞蹈不可能去展现这样一个复杂的故事,于是将洪常青两次化装进南府改为一次,把琼花路遇红莲一起投奔红区的情节,改为洪常青和小庞侦察救起垂死的琼花,指引她投奔红区。根据芭蕾舞特点,在故事情节上尽可能压缩篇幅,而在抒发人物情感方面,则尽量给予渲染和深化,发挥音乐、舞蹈的优势,最后出现在舞台上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

  (李承祥是中央芭蕾舞团原团长,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