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尚真 书尚古 心尚淡——书法界追思佟韦先生
发布时间:2017-08-25

  “几年前的冬天,北京大雪初霁,我在北海北门下了公交车,迎面看见佟韦夫妇从北海踏雪而来,佟韦先生敞穿呢子大衣围大围脖——那样的风采,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中国书协理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金运昌的回忆,在8月19日由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主办、开明美术馆承办的“佟韦先生追思会”中勾画了一个生动的画面。

  今年7月12日因病在北京去世的中国书协顾问佟韦,长期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工作,改革开放之初参与筹备发起中国书协,1991年倡议成立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忆书协成立,“心底花开,笔底神来”

  和佟韦相处时间最长的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白煦是1980年从北京四建调到中国文联的,他目睹了舒同、朱丹、佟韦等老书家推动中国书协诞生的过程: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时,会内会外要求成立书法组织的呼声高涨,为此,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在1980年两次召集会议,听取中国文联有关人员汇报书法界的情况。成立中国书协势在必行,在中国文联工作的佟韦等先生在请示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周扬,又书面征询了中国美协的意见之后,周扬同志批准由中国文联负责筹备召开中国书法家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而正式成立中国书协。

  “1980年,为了促成中国书协的建立,佟韦等书坛前辈夜以继日地工作,到很多书法大省调研;在筹备第一次书代会期间,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白煦说。

  从1980年11月中国文联向中宣部申请成立中国书协筹委会,到1981年5月5日第一次书代会开幕,中间只有短短5个月时间。佟韦的《书坛纪事》详细记录了中国书协的草创和第一次书代会的始末。《书坛纪事》载,当时91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老书法家许德珩在第一次书代会上,见到的是“少长贤集、群贤毕至”的热烈场面。他说:“我非常激动,代表中有百岁老人,对我鼓舞很大。原来我以为自己已是91岁老人,没几年了。但今天见到百岁老人仍精神抖擞参加大会,使我增添了力量。”1981年5月5日上午,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书法家代表、来宾等400余人齐集人民大会堂。周扬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书法作为民族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因为这是近10亿人口的文化,书法已成为民族的一种爱好、一种传统,我们没有理由把这种传统、这种爱好毁灭掉,我们应该发展它、提高它,使它成为一门带有独立特点的艺术而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第一次拥有了书法艺术的全国性组织,其意义就如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陈叔亮所言:“心底花开,笔底神来,书坛好友,有家可归。”——在这件具有开辟意义的书坛大事中,佟韦先生功不可没。

   不追风潮 朴实低调

  “佟韦先生是在书法事业行政管理和书法创作领域都取得突出成绩的范例”,中国书协理事朱守道说。中国书协顾问、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会长张飙认为,佟韦早年学隶,从汉隶中汲取了营养,青年时又融入草书风格,中年以后,隶草结合的造型平中有险,格调轻松自然,“他注重专攻而不擅博涉,是个不爱追求风潮的书法家。”“佟韦先生有三尚:诗尚真,书尚古,心尚淡”,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说,“中国书协曾建议给他办个展,他坚决拒绝,说:‘我的书法还不够火候——我心中比较完美的是启功先生,我们要树立他那样的旗帜。’”

  “我在《北京日报》工作时,佟韦先生是我的作者;1990年我调到中国书协,我是他的部下,曾陪同他一起去看望阳翰笙、赵朴初等大家,听取他们对协会工作的意见。”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顾问张虎说,“佟韦先生是个很能跟得上时代的人,20世纪90年代他带协会的工作人员去浙江调研,就使用电脑整理协会的资料。”在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崔陟看来,佟韦先生“善于做小事”的特点十分难得,他的《书坛纪事》,钩沉书坛、掌故历史,十分珍贵,而且他在日常生活中喜欢从点滴中汲取知识:“1998年9月,我们到澳门参加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顺道去了珠海伶仃洋,偶遇一个叫桂山岛的小岛,他问我为什么取名桂山岛,我说肯定是因为有桂花。他觉得不对:如果有桂花,我们早该闻到香味。他又问了很多当地船工,才知道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在此地作战的解放军‘桂山号’战士。”

  佟韦先生对书法事业的默默无闻、尽心尽力,与对书法创作的执著所爱、辛勤耕耘,在书坛有口皆碑;而他的朴实与低调,更是谈及他平凡点滴小事的书法家所不能忘怀的。金运昌从公交车下来偶遇佟韦,张飙对佟韦的印象也与公交车有关:“2000年,我代表组织跟将要离休的佟韦先生谈话——有不少老干部都会借这个机会谈一些条件,但我们就谈了5分钟,佟韦先生说:‘我没有任何要求,办了离休证,我坐公交车就能免费了。’”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