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央:《李铎书〈孙子兵法〉碑拓全集》跋
发布时间:1996-06-10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演绎出书家心灵的轨迹。

  走进李铎构筑的线条艺术空间里,带给人们的是一番惊奇和震撼,是一种天风海涛、真力弥漫、恢宏壮阔的审美感受!它的问世,被誉为“书兵法之最,开长卷之先”的一次壮举。点画之间,俯仰之际,凝聚着书家几十年的心血、智慧,展示了他精湛的功力和不寻常的艺术成就。放眼望去,只觉得朗朗清风扑面而来,引人入胜:如风卷云舒,气象万千;如虹飞岫出,瑰丽灿烂;如群马奔啸,腾尘起雾;如高山飞瀑,一泻千里;如石壁挂藤,蛇引碗动……倘无对线条的控制达到百炼钢化为绕指缠的能力,诉诸视觉上的感受是不可能有如此强烈的。
  看他的风格特点,笔画的恣情肆意、长戈大戟似黄山谷;风樯阵马、痛快淋漓如米元章;参差错落、穿插掩映近王觉斯;屈曲盘纡取张长史;刚健雄强像李北海。而郭沫若书风的那种凝聚着时代精神的蓬勃气息,在他的笔下依然化而犹存,每每露出端倪。细细观摩,虽汪洋恣肆,忘怀法则,而法度尽在其中。取法之广,融会之妙,用笔之奇,一片烟云化机,凝成自家风貌。
  作为一名书法家,在书写形式上,不论屏条、中堂、对联,还是横批、扇面,章法都在驾轻就熟之中。然而在长卷上落墨,构思酝酿、章法布局,都显得更为突出,处理不好不是流于松散懈气,就是出现拥塞沉闷,或前后不协调失之连贯。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明末王铎的手卷,是长卷书法中的精品。自清以降,及至近现代,成功的手卷作品并不多见,特别是巨幅长卷,因难于驾驭,鲜有人为。如果带兵作战,指挥一个连、一个团的好办,而大兵团作战,能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需要有战略家的雄才胆魄。李铎在谋篇造势上,可以说是站在统帅家的高度,令千军万马进退疏敛尽在挥手之间。6000多字,1000多行,自始至终既风格一致,浑然天成,又仪态万方,变化多端;连绵中寓畅达,凝重中见飞动;茂密葳蕤处如森林树海,疏朗开阔处如草原绿洲。章法布局之安排,如此独具心裁,非大手笔不能为,尽可彪炳书史。
  古人论书,多以“神采”为上。神采即书家的气质精神、性格情感附丽于线条中的律动、韵致,是一种特殊的“移情”行为。李铎以行书、草书著称,而草体最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最能显见书家的心灵轨迹。就兵法长卷而看,它的高妙、动人之处,也正在于通篇的气势恢宏,气宇轩昂,神采飞扬,字里行间跃动着威武雄风,透达着阳刚之美,豪情逸气化为纸上波涛,真似大江东去,浩荡之势一发不可收。当然,这种在艺术上给人的感受与他的身世经历不无关系。李铎戎装一身,倥偬半世,军旅生涯陶冶了他的胸襟,熔炼了他的艺术才华。书家本色是战士,作为一名军人书法家,读兵书,写兵书,使兵法与兵法相映生辉,亦在情理之中。况且,《孙子兵法》照耀千秋,历来被视为“兵学圣典”,现在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将其立碑刻石,置之于广,邀赏于众,不论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进行爱国主义、国防观念教育,都很有现实意义。据李铎夫人李长华介绍,李铎在进入创作之前,反复研读校订《孙子兵法》,深领其哲理要义,并尝试着将其辩证思想融入书法创作中去,以求得兵法内容与书法形式和谐一致,这更见他治学从艺的严谨与苦心,尤其可贵。
  拜读这样的大作,为之所动,感慨颇多,忽然记起一首古诗:“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迹浓。坠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偓)。用这种美感来比拟李铎书风也并不为过。假设,将此宏碑巨刻置之湖堤或岛畔,或许衍发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那样一种妙境来。
  1996年6月于北京玉渊潭畔,依余1995年刊登在第9期《解放军画报》之稿《书兵法之最开长卷之先》修改而成。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