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祖籍天津,1934 年生于北京,原名马树槐,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相声第七代传人,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先后在北平西城黄城根小学、西城扶轮学校、志成中学、平民中学学习。1947 年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学徒。1950年在培德中学读书。1951 年在北京市新华书店工作。1956 年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被侯宝林、刘宝瑞看中,加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说唱团安排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为其老师,侯宝林为责任老师。后因原名绕嘴,受当时风靡全国的匈牙利电影《牧鹅少年马季》启发,取艺名马季。历任第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曲协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等职。
马季是中国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在充分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优秀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紧贴时代,锐意改革,为中国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人民生活都亟需一种新的相声,来讴歌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讴歌新时代的人和事,马季坚持讽刺和歌颂并举,首创中国“歌颂型”相声,开启了以赞美新生活和新英雄人物为主题的“歌颂型”对口相声的新生面,大大发展了相声的功能,为相声艺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英雄小八路》《友谊颂》《找舅舅》都是这一类相声的代表作品。九十年代初期,在电视越来越普及的大趋势下,他认为相声可以考虑动起来演,并采用服装道具音乐等其他辅助方式,为广受群众欢迎的小品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成熟提供了重要借鉴,他创作的《宇宙牌香烟》就是典型代表。
在艺术创作中,马季一直坚持深入生活,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用小作品反映大题材,像《友谊颂》《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等,都是从鲜活的生活素材入手,反映社会主流价值。他坚持“去生活中找作品”,而且到哪深入生活都能带回新作,为了创作《英雄小八路》这部作品,曾花费7 个月的时间去体验生活。他始终反对低俗、媚俗、庸俗之风,不仅对自己严格,对众多弟子也要求“一个包袱都不能俗”。
正是在这份热爱、忠诚和坚持下,他一生共创作300 多个相声段子,其中许多作品都脍炙人口、常演不衰。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登山英雄赞》《画像》《新桃花源记》《女队长》《白骨精现形记》《舞台风雷》等,并曾出版作品集《登山英雄赞》《马季相声选》,其相声作品《打电话》《画像》及《新桃花源记》等还先后被拍成电影。
在表演实践中,马季热爱生活、敬重群众、深入基层,他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宽广足迹把曲艺的欢乐回馈给百姓。他常常挽着裤腿、声艺术的经验凝结为著作——《一生守候》,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他对多年来相声界的四门功课“说学逗唱”进行了修正,提出光着脚丫,站在大田里,为群众说相声。在担任说唱团团长期间,他还带领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慰问演出,一批又一批名演员们被派往北大荒,演遍了当年的农场,他和唐杰忠两人就演一个专场,在零下三十度的温度下,常常是一场又一场地顶风冒雪说个不停。长期以来,天南地北,他结交下了许许多多工人、农民朋友,不仅为他们送去了欢乐,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此外,马季在相声的传承、传播乃至理论研究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作为一名终生热爱相声事业的人民艺术家,他非常重视对后继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的相声事业带出了一批优秀的继承者。他的徒弟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黄宏、王谦祥、李增瑞、彭子义、韩兰成、刘喜尧、李国修、姚新光、常佩业、黄志强、尹卓林、侯冠男等都是曲艺界的翘楚甚至是领军人物,被誉为“马家军”。他还把相声带到了国外,不仅获得了国外友人的喜爱,更播撒了相声的种子。
他还很注重理论思考,为总结和普及相声的艺术知识,著有《相声艺术漫谈》,这是一部难得的相声理论专门著作,他还将其毕生从事相“说学唱表,逗在其中”的观点,这些都是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艺术财富和理论财富。
马季一生坚定不移地说相声、矢志不渝地写相声,专心致志地从事曲艺这个行业,甚至在文革中,当文艺花苑一片凋零,“依然顽强地写了几段相声”,即使在离世前几天,他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20 周年写下“我爱曲艺”四个大字。他用相声歌颂社会正气、讽刺社会不良风气,昭示光明、针砭时弊,同时摒弃了所有低俗的、不入流的内容。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用笑声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不愧为德艺双馨的典范,他于1985 年当选“十大笑星”之首。2006 年12 月20 日上午10 时25 分,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享年72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