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眼中的代表 周喜俊:又见刘兰芳
发布时间:2011-11-25

  代表眼中的代表 

  古有兰亭雅集,今有京华佳会。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召开之际,来自全国的文学艺术界代表欢聚一堂,共商文艺发展大计,可谓群贤毕至。代表来京时见到本报记者,都纷纷表示,此次盛会可以见到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感到十分兴奋,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上相与为知音,更常在工作中共享雅趣。欣逢盛会,以文会旧友,以丹青写良朋,就是他们彼此交流的方式。本报因此特别推出“代表眼中的代表”,为他们,为本次盛会,记录下这温暖的时刻。 ——编者  

  周喜俊:又见刘兰芳  

  周喜俊(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代表)  

  又见刘兰芳,是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11月21日上午,我们在京西宾馆开完中共党员代表会议,等待开全体代表预备会议的空隙,我到会场侧面的大厅参观中国文联五年回顾展,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影,啊,是刘兰芳老师!她精神焕发,风采依旧,面带微笑,有人在与她合影。我过去打招呼,刘兰芳老师亲切地拉住我的手问这问那,我拿出照相机,请田连元老师帮我俩拍照。在这里同时遇到我崇拜的两位评书大师,心里特别高兴。

  知道刘兰芳的名字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各电台正在热播她的长篇评书《岳飞传》,那会我还是个刚开始发表作品的农村小青年,一下就迷上了这部评书。村里人也和我一样痴迷,每天大喇叭一开始播讲,大街上顿时鸦雀无声。这部长篇评书让我感受到了曲艺的魅力,也让我懂得了优秀文艺作品对人的精神引领是多么重要。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是因为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从那时起,我明白了作品是为人民大众而写,为人民大众而演的,只有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受到启发,我开始写反映农村生活的新故事,写出来先讲给身边的人听,大家喜欢的,寄出去大多能发表。很快,我成了《曲艺》杂志重点培养的基层作者。1985年我当选为中国曲协最年轻的理事,和刘兰芳老师也就有了更多见面的机会。我佩服她富有激情的艺术才能,更欣赏她经常深入农村、工厂、部队为人民大众演出的精神。记得那年曲协开会时,在饭桌上我对刘兰芳老师说,我非常喜欢《岳飞传》这部评书,她答应以后送我光碟。我想她那么忙,不过说说而已。没想到,2008年4月中国快板书年会在石家庄举行,我们见面后她的第一句就是,我把《岳飞传》给你带来了,之后拿出一盘签名的光碟送给我,让我很感动。

  我喜欢刘兰芳老师的评书,又一直为自己从事创作30多年没有写出一部长篇评书而遗憾。我创作的电视剧《当家的女人》2004年在央视播出后,有人曾鼓动我改编成评书让刘兰芳老师播讲,我觉得那个题材不太适合,没有动意。这次在文代会上和刘兰芳老师相遇,又激起了我创作评书的愿望。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尤其是“要打开想象空间,鼓励文艺原创,激发创作活力,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着力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尽管现代媒体已多元化,但评书这种艺术形式仍然有着广泛的市场,只要有好作品,同样会受到大众的欢迎。这些年我从最初的曲艺创作扩展到戏曲、电视剧、文学作品的创作,但中国曲协历届领导和老师对我的培养让我永远铭记在心,也是我多年坚持深入生活的动力之源。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是我在农村深入生活5年精心打造的一部作品,2009年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评论家称之为“一部描写农村发展变革的壮阔史诗”,30集同名电视剧也即将开拍,我想把这样一部经过了文学、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打磨锤炼的现实题材改编成长篇评书,这既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艺术创新,也许能令这个反映农村优秀共产党人带领群众创造历史的故事得到全方位的展现。感谢《曲艺》杂志对我这个思路的肯定和支持,我愿全身心改编好这部评书,作为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作品在《曲艺》杂志上推出。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