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红楼 袁运甫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长江万里图》 、毛主席纪念堂的《祖国大地》 、首都机场的《巴山蜀水》 、北京燕京饭店的《智慧之光》 、北京地铁一号线建国门站的《中国天文史》 ……这些让人们颇为震惊与赞叹的恢宏壁画的主要创作者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也是公共艺术推动者和践行者——袁运甫。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袁运甫画展” ,集结了袁运甫艺术历程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180余件,这既是对其60年艺术实践的系统总结,又是其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地展示袁运甫艺术创作成就的展览。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协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将持续至12月3日。
精专一个画种而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已实属不易,而袁运甫却在其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中,涉猎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插图艺术、设计艺术和公共艺术等门类,且都成绩斐然。袁运甫倡导“大美术”观,他打破了绘画、设计、公共艺术、艺术理论研究及美术教育之间的壁垒,将多种美术门类在文化上融汇、在创作上互通,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面貌。
展览第一部分展出了袁运甫创作的水粉画、水彩画和油画110余幅。上世纪50年代起,袁运甫开始早期的西画探索,他积极参悟西方浪漫主义、印象派、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技巧,其受益于光线色彩理论和结构表现等观念,旋即在创作中试图将中国传统重彩画、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观性色彩意识与西方印象派等客观化再现性的色彩概念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上世纪70年代袁运甫被下放到李村,创作了反映李村生活生产状况的作品,因其浓郁的生活气息颇为引人关注。 《干校养鸡场》 《夏收》 《瓜棚》 《场上》 《翻砂厂》等一系列作品不仅有对村容村貌、劳动生产场面的生动描绘,还有对村里的生活和娱乐场景的细致刻画,应该说,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李村当时微观环境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当时中国宏观历史时期的一种记述。从其李村系列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文革”时期的压抑苦闷,无论集市、养鸡场、打谷场,还是放学的孩子、老乡家晾晒的衣服,袁运甫用它的画面和独特色彩呈现了艺术家对生活中美的探寻。也正是那一时期,袁运甫说他真正到生活里去了,真正去表现工农大众了。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也是其“大美术”观的一方面。
展览第二部分是彩墨画、水墨画,展现了袁运甫在中国画创作方面的探索成就。袁运甫自幼接受过中国画训练,上世纪60年代初期,视野的开阔和阅历的丰富使袁运甫产生了在国画领域创新式研究的念头。他从研究绘画材料入手,进而在研究敦煌壁画、法海寺壁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把前期精研西方艺术得来的色彩认识融入到中国画创作,通过色彩冷暖及黑白灰、前中后等多个维度来丰富画面的深度层次,通过强化画面构成和造型结构来增强画面整体和谐感,通过笔墨的表现和处理来体现中国文化传承和积累的深刻内涵,创作出更有时代性和东方人文精神的现代中国画。
对于艺术创作,袁运甫认为,置身于当代文化语境的艺术家,在自我心灵表现的同时,不应隔断与时代、社会对话的基本联系点,在植根本源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不应“食古不化” ,在接受外来艺术时不应“全盘西化” ,而是应站在时代的、国际化的水平线上,以现代性的开放视野重估传统艺术、审视外来艺术,领会其精神,掌握其精华,他提倡的“大美术”观念一直贯穿于他艺术实践和艺术修行的过程中。
袁运甫的“大美术”观,不仅表现在他对画种的综合掌握上,还表现在他的美术教育中。1956年后,袁运甫长期执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直至任教于今天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教60年来,作为资深的美术教育家,他在长期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教育理念。他认为美术教育也必须建立“大美术”观念,应当让学生全面学习提高综合艺术素养,现在艺术教育过细的划分,使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知识结构受到很大局限,使每个人只能走一条狭窄的路。对于目前十分盛行的老师带弟子的做法,袁运甫也不苟同。他认为艺术不能搞成作坊式的,如果学生只能摹仿师傅,必然造成艺术狭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回忆:“记得我读研究生时, 1979年,袁运甫请来了美国黑人艺术家布朗给我们上课,包括吴冠中、张仃、周思聪等都来旁听,教室内有两个裸体青年女模特,伴随着音乐,布朗开始写生创作。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形式是没有的,大家觉得很新鲜。可以说,袁运甫非常注重现代艺术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开展。 ”
除了水彩、水粉、油画、彩墨、水墨等,展览还展出了袁运甫以壁画为主的公共艺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他参与或主持了多处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壁画和公共艺术设计,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等雄伟而庄严的殿堂,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等政府机构,北京饭店、建国饭店等老字号饭店,首都机场、建国门地铁站等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
袁运甫对公共艺术的关注与其在中央工艺美院历任特艺系、装饰艺术系系主任,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的经历分不开。“他所创作的大型壁画颜色极富装饰性,整体看上去很和谐。 ”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装饰学科对于袁运甫在创作,尤其是色彩的运用上有极大的影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铁牛亦认为,袁运甫对于色彩的运用很有品质。本次展览展出了袁运甫部分鲜为人知的壁画和公共艺术创作的手稿,能够让观众近距离了解这些著名作品的创作过程。
“现在每次从首都机场T 3航站楼出来,都很感慨,中国的公共艺术家都去哪里了,为什么看不到杰出的公共艺术作品,而一些公共场所庸俗不堪的装饰,使得整个公共艺术走向了低级趣味层面。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尖锐地指出了当前公共艺术所面临的问题。
袁运甫今年已是82岁高龄,他说他画了这么多画,目的不是为了办展览,而是记录生活。这些作品架起了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桥梁,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