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涵:为生活而艺术 为人民而艺术
发布时间:2006-11-10

  1949年2月,我作为华北大学美术系的教师,由江丰带领进入北平。和我一起到北平的还有莫朴、卫天霖、林岗、伍必端、邓澍等人。我们首先联系到了时任北平国立艺专校长的徐悲鸿,在他的帮助下,一些同志开始进入到国立艺专里面任教,但这时我的组织关系还在华北大学。我记得文代会开幕前夕,华北大学通知我去参加会议,我就作为美术界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记得当时毛主席还曾经来到会上作了讲话。会议主要是以毛主席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宗旨,确定了文艺的大方向问题。当时从解放区来的同志都知道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已经进行了近十年的艺术探索;而国统区的一些艺术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得那么深刻,所以那次会议就有转变思想的作用,将“为艺术而艺术”转变为“为生活而艺术”、“为人民而艺术”。江丰和蔡若虹等人都在会议上发了言,他们的一些谈话对与会者都很有启发,同时在艺术教育上也确立了这种观念,这对日后国家一些重要美术院校的教学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会上,我见到了平津地区的代表,如王临乙、徐悲鸿、齐白石、董希文。从延安到北京参加会议的还有王朝闻、王式廓、胡一川、罗工柳等人,可以说这是一次国统区和解放区两支美术创作队伍的大会师。

  在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同时,美术界还在北平国立艺专举办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上世纪40年代主要来自解放区的各个艺术门类的作品604件,其中木刻作品150幅。我有十几幅木刻作品都参加了展览,还记得当时自己参展的作品有《豆选》、《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狼牙山五壮士》等。在展览结束的时候,江丰同志决定将这批作品捐赠给国家,现在这些作品都收藏在中国美术馆。

  历史在前进,画家的审美观念要更新,要紧跟上时代及其文化发展的步伐。1979年,被划为右派21年之后,我终于得到了平反,对当年举行的第四次文代会上小平同志的讲话印象深刻。从那时起文艺界开始改正“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左倾思想造成的错误,文艺界的创作空气开始有了很大自由;而我也由此开阔了创作的视野,从这一时期开始创作了一些表现时代新特点的抽象作品。

  回顾自己的美术创作,文代会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上世纪40年代起,我就在延安讲话精神下确定了为生活而艺术的信念,艺术应该反映时代、反映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这是在第一次文代会上确立下来的文艺创作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想现在看来还没有过时。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艺术家有义务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画下心中所想和所思,认真考虑什么东西值得去表现、什么内容创作出来才是有意义的。无论是上世纪40年代诸如《豆选》的一系列反映解放区土地改革和民主选举的木刻精品,还是近几年来画成的具有构成意味的抽象油画作品,我始终认为,艺术作品不仅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艺术价值,这就取决于艺术工作者是否能在创作上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的特点,是否能为生活创作艺术作品。

  (彦涵为第一至六次文代会代表)

  (本网记者张亚萌根据采访整理)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