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众多展品中,每一件都有一段值得珍藏的故事。
凡到过大英博物馆的人,无不被里面的名画吸引而流连忘返。当我走进中国馆,立即被两幅熟悉而又亲切的木刻版画吸引。它们摆放在一个恒温恒湿的展窗里,均是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王琦教授的作品,《石工劈石》和《大街上的旋律》。王琦教授版画《石工劈石》
王琦教授于1945年创作这幅木刻版画《石工劈石》。作品以生活写生为基础,展示了40年代川渝地区的风土民情。 该作品刻画了在炎炎烈日下石工们开山劈石、打铁钎子的场面。画面前面有两个石工,一个石工坐在地上,旁边放着劈石工具;另一个石工站着,身上搭着汗巾,他们在简陋的凉棚下休息,凝视着其他石工们劳动的场景。其它石工都在井井有条地劳动着,有的在一块块的硬石中间劳作,有的在石头旁边使劲。整个画面布局单纯而集中,造型生动、准确,黑白简洁,刀法有力。尤其是强烈的黑白对比所凸显的阳光感,更凸显出当时天气的炎热。
王琦教授版画《大街上的旋律》
品读王琦教授创作于1986年的木刻版画《大街上的旋律》,作品用木刻的形式呈现,画面上方有现代化城市的摩天高楼,中间有街道车辆,一个接着一个的路口纵横交错,下方有铁路穿梭而过。仿佛交响乐中的各种乐器互相协作,共谱一曲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这幅作品构图新颖,高楼或左倾,或右斜,但又互相支撑,互为补充。作品黑白对比强烈,丰富而多彩的刀法,充分显示了这位木刻艺术大师创作态度的严谨和木刻技艺的超群。此画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在大英博物馆展厅里看到这两幅作品,我惊喜万分,更是浮想联翩,这两幅作品仿佛把我重新带回到1999年12月3日的往事。
本人处女作《艺林撷菁》成书后,我试着发出请柬,邀请王琦教授参加新书首发式。未料王琦教授竟冒雪亲临参加我的首发式,并在新书《艺林撷菁》里面介绍他的文章上,一丝不苟地用繁体写下“以文会友”,落款“王琦”,用一枚带“王琦”二字的朱文印章盖印,寄予勉励。
老而弥坚的王琦教授在首发式上给我印象个儿很高,智慧更高,耄耋之年依旧充满活力。他非常热情,平易近人,但在人群中总是那么的显眼,如同他的艺术作品——大气,黑白分明,沉稳有力。
一代书画大家,在众人面前如斯谦虚,毫无名人大师的架子,谈吐之间透出睿智和幽默,给在场人士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能有机会得到这位满头银发的书画大师的耳提面命,实乃“恩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遥想起我第一次到北京采访王琦教授,当时王老住在北京王府井煤渣胡同9号楼里,刚进他的家,突出的印象是书多,映入眼帘的几个大书柜放满了林林总总的书籍。我仔细地浏览了一遍,在王琦教授的书堆中发现了两本他写的著作——《艺海风云》、《美术笔谈》。正如他自勉道:“桑榆非晚,红霞满天。”这就是他晚年真实的生活写照。
翻阅王琦教授的著作,使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王琦教授不仅是个版画家,还是位著书立说的学者。造就王琦教授在版画史上地位与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位出色的美术活动家,他为推动新兴版画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位美术理论家,他的美术理论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许多人的版画创作。在版画教育、美术编辑中他也付出了大量精力。
正如王琦教授送给我的《艺海风云》书中写到:“更珍惜有生之年,充分发挥自己的热能,以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精神,努力奋斗,争取能在晚年创作出一些自己认为是比较成熟的作品,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留下一些有益的东西。”这也许也是他终身所孜孜以求的创作理念。
王琦教授(1918-2016),重庆人,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美术理论家。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次年又前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曾任重庆中国木刻研究会及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2003年又获中国文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国美术金彩奖和终身成就奖”。
20世纪3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版画创作,艺海纵横80余年,成为一位中国新兴版画史上的代表人物。一代艺术大师王琦教授已逝,他留给后人的传世佳作,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和扶掖后人的长者风范、还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