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作品能否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硬通货”
发布时间:2010-10-15

  自吴冠中先生仙逝后,各大拍卖行相继推出其各个时段代表作,引得各路买家争相竞购。虽然吴先生生前曾明确表示,我的作品到底是好是坏,要让历史来考验,拍卖的价格高低,跟我本人毫无关系,但在书画市场明显回暖、不断有新钱涌入的当下,不久前曾因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成交创出历史高价的吴冠中作品,在这个特殊时段成为买家收藏投资的不二选择不难理解,按此行情发展下去,他的作品大有成为拍市硬通货之苗头。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2005年陈逸飞溘然辞世后,围绕作品《飞天》的真伪迷局以及一系列陈逸飞生前作品的投机性抛售,如今回忆起还让人心有余悸。就在不久前,重庆某拍卖会吴冠中《彭水民居》因起拍价过高而意外流拍,也反映出买卖双方在拍市上博弈之激烈。 

      作为中国当代美术界成就卓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为当代中国画的革新与走向世界取得的成就不需赘述,只是其去世后关于他艺术成就的研讨会大大小小数十场,各种纪念展览遍布全国,但却没有一个权威机构对其市场价值进行综合评定,更为致命的是其作品存世量依然是个未知数。 

      大师离去,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作品,如果没有大致存世量统计,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我们知道,之所以中国高古绘画门槛高、高价难现,除真伪问题外,存世量难以估计是重要因素。作为当代美术大家,虽然吴先生生前曾以嫁女儿的方式,为其作品精心安排娘家,但市场流通其作品数量之多,真伪辨别之难,在其去世后尤甚。这个时候,笔者认为,在大力提倡学习吴冠中先生艺术精神的同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或第三方机构,成立艺术大师基金会,系统梳理大师作品、整理出版权威作品图录,为培养成熟的艺术市场交易做出制度性保障,为作品存世量和真伪辨别扫清障碍。如果这件事可以在已经公认的美术大师在世之前完成,无疑更有价值。 

      在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逐渐走向成熟、金融手段开始频繁现身拍市之际,笔者以为,艺术品市场价值的真正体现,首先是以防范投机风险和限制肆意炒作为前提的。击鼓传花这个带引号的民间游戏,曾成为很多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切肤之痛,也曾使中国艺术品市场投机风行。然而,对某个画家或重要画家的过度追捧,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集体利益。其实,通过对近几年吴冠中先生作品拍卖的纵向和与其类似地位画家作品的拍品横向比对,其作品定价是相对清晰的,其最终成交价的合理区间也不难估计。有收藏人士建议,如果真诚喜欢吴冠中先生作品的,比如一件小品,在真伪明确的前提下,市场正常价格大概是100万元左右,如果以200万至300万元购买,自然风险就太大了。当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成为可能,当大多数买家都怀揣捡漏梦走进市场,警惕新钱盲目追高,实在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想要走向完善,必须时时鸣响之警钟。 

  想必我们对2009年吴冠中先生亲自将某藏家从拍卖行以200余万元高价购得的《池塘》确定为赝品一事记忆犹新,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也对藏家状告拍卖公司及委托人做出终审判决,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从创作者吴冠中,到藏家,再到拍卖行,三方都是这件事的受害者,而如果我们能够将艺术大师作品存世量以及全集图录完整出版,并将新钱涌动的艺术品市场投机风险的警惕级别提高,那么,凝聚着吴冠中先生毕生艺术追求的一幅幅佳作,才有可能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