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雪山的人民艺术家李焕民
发布时间:2016-06-27

藏族女孩(木刻版画) 李焕民

扬青稞(木刻版画) 李焕民

  李焕民取了一个藏名叫贡嘎降措,意为“雪山大海”。他一生热爱雪域高原,青年时代他参加新中国成立之初首届全国政协会徽制作工作,听完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急切地要求到最艰苦而火热的斗争中去磨炼自己。

  川藏公路修进了雪山深处,李焕民以《新华日报》记者的身份也背上画板,踏上这神奇而陌生的土地。他学习藏语、唱藏歌、跳藏舞,遇到语言不通的情况时,他总是用厚重的声音唱起:“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当我来到这里,就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我慈祥的父母……”这深情的歌声用藏语唱出来,一下子就拉近了和藏族同胞的距离,使彼此成了朋友。

  上世纪50年代,西藏正面临从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变革,李焕民年轻的心大受鼓舞,满怀豪情的他用画笔记录下藏族人民一步跨千年的时代步伐:翻身农奴焚烧卖身契约;医疗大队攀越高山峡谷,渡溜索道为藏族群众看病;被剜去双眼的翻身农奴让小孙女读书;藏族女孩靠在帐篷门口,好奇而腼腆地看着踏入家乡的建设者……李焕民勤奋地创作着,让雪域陌生的民族呈现出艺术的新颖之象。

  时代的壮举激发了画家的豪情,一个个经典的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从鲜活而平凡的劳动中提炼出来,宛如史诗一般唱出憧憬于高原的幸福赞歌。他此势一开如大江出峡,众流奔聚,新作源源不断:《高原峡谷》《扬青稞》《拉萨街头》《藏族女孩》《攻读》《牧场》《初踏黄金路》……把时代的壮丽、淳淳的风情、雪域的精神、矫健的生命都吸纳起来尽情倾诉,以交响乐式的持续创作,用苍劲、激情和凝练的力度表现他从生活中升华的创作,高潮已经到来。

  1959年创作的《攻读》,是李焕民在生活中抓住了掌握自己命运的藏族青年苦学文化的形象。他感受到这个古老民族的新生,挖掘这一巨大的审美厚度。憨厚而内秀,衬出藏族人特有的顽强气质;他用黑白版画的刀法去塑造这一典型的“散发着酥油味的有个性的翻身农奴”,讲究刻刀的艺术美,在黑白对比中追求粗细、刚柔、节奏、对比等。运刀写意,刀锋由内力冲决而出,使人感到惊悚于大荒的呼啸,把黑白两极最强对比发挥到极致。

  李焕民的代表作《藏族女孩》,将女孩处理成一幅肖像式的近距离特写,一下子吸引住观众的视线:他用水印木刻印出小女孩红润稚嫩的脸庞,长长的眉毛和深情的眼睛,以三角刀与大圆刀刻制的刀法,多变地处理发辫;又干脆遒劲地留下粗犷刀味,与表现女孩头部时精致的刀法形成鲜明对比。他用线条刻出的长命锁,用色传统而富有变化,突出了民族服饰的特色,准确地反映出女孩的神情,充分展示出水印木刻的技巧与艺术魅力。

  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初踏黄金路》更是扛鼎之作。他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传世的经典形象,从多年积累的速写中体会到藏族妇女背水、打酥油的形象,她们特有的体型和美感,在原生态的集体舞蹈中展示出悠久的文化和特质。藏族妇女牵着驮满青稞的牦牛回家,劳动的悠远歌声,显示了民族的新生,喻义她们从此踏上黄金一样的路,并一直走下去。

  李焕民坚守着自己的尊严和信念,在太多的风雨与坎坷时期,他只吸取蓝天和阳光,浸润淳朴之美的甘露,追寻艺术理想之梦,用自己的艺术实践挥洒心血,为谱写新中国的艺术史添砖加瓦。他说:“我们这一代是为新中国美术史奠基,既要有深厚悠久的民族气派,又要有崭新的时代精神,画中华民族的魂,学习外国的先进成果,但不当盗版者;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但不当活化石。”他一生焕发着为民族而奋斗的革命热情;根植人民,在生活的沃土中,塑造出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表现藏族人民淳朴、豪放、自信的精神气质,创造能传世的经典形象。

  他哲意沉思,好书法,主张以传统为师、以自然为师、以人民为师;要深得下去,扎得下根,不断学习,不断创作,使美术真正成为“美的艺术”。他还坚持美术既要论事,也要论美,要高度重视艺术的形式感,讲画面构成、黑白对比、块面组合、点线穿插,用多种造型元素构筑起画面的节奏感、韵律感。他于1966年创作的黑白木刻《高原之母》,让浪漫高翔于现实之上。藏族母亲在圣山神湖中手拿经筒敬畏大自然,老人像神山一样巍峨凝重,她的形象集中了高原民族坚毅、慈祥、力度和特有的精神境界。李焕民运用黑白艺术语言重点刻画历经沧桑而悠然自在的人物脸部;用以少胜多的刀法,将老人脸部藏于阴影之中,用大刀刻出老人的额头、白发和手,衣纹用小圆刀轻松表现,各种刀法各得其所,相互衬托,形成美的节奏。他惜刀如金,将构图造型、刀法浓缩到最低限度,有限而无限。

  直到晚年,李焕民仍然刀耕不止。他始终寻找艺术美、形式美的内涵与相互之间的关联,认为无论是黑白融合,还是运动、回旋、分割等一切手法都要将形式美和内涵美与当下的时代结合起来。在他最后的黑白版画《守望》中,一位藏族妇女背着茶桶遥望远方,守望亲人,守望未来,守望梦想。这幅作品打动了所有人,在第12届全国美展上荣获银奖。

  作为我国优秀的艺术工作者、组织者,李焕民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他不仅忠实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还用自己掌握的创作经验帮助他人。四川是多民族的大省,四川美术学院在上世纪60年代培养了一批各民族的美术人才,在民族地区基层工作。李焕民为他们办班,教授创作经验,他鼓励民族画家一定要走本民族传统之路,继承创新,用真情关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这种无私的大爱之情,使这些民族美术人才重新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民族的存在是因为有文化,少数民族的母体文化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处于弱势需要帮助,而李焕民具有国家意识的文化眼光,无私自觉地帮助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这种帮助不是代替,而是扶持,使少数民族的本体文化得以发展,如此眼光和胸怀令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工作者通过他的行为感受到文化平等,感受到祖国伟大,这种精神气象的崇高,显示出李焕民人格的魅力。

  李焕民曾深情地说:“我这辈子爱藏民族,爱上这种生活,爱上高原,爱上蓝天白云,爱上草原的辽阔,我是心甘情愿的,现在回头看看,幸好我只挖这口井,挖深井,我没有到处去刨坑。”生活为他提供了无穷尽的创作源泉,他的一张张经典作品为新中国的美术树起了高度。

栏目介绍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联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已拍摄老一辈著名文艺家100余人,涉及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等多个艺术门类,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通过中国文艺网的网络新媒体平台集中发布推送,是适应网络时代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开展宣传推介的一次重要探索。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