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当时,我父亲的一位朋友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工作,那里的学生都是公费就读而且管饭。我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因为我喜欢画画,所以我报考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也就是后来的中央美术学院。进入学校后,我逐渐热爱上绘画,并视之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直到现在,画画仍然是我唯一必须要做的事情。
1955年,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训练班,担任教师的是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马克西莫夫很会教学,在教画素描时,他提出要注重结构,也就是注重人的结构、构造。他修改我们的画作准确到位,学生画的一张男人体,经过他的修改,造型、骨骼肌肉的效果立即呈现出来。
马克西莫夫常在我们面前作画。记得有一次,我们分住在近郊老乡家里上了一个月的写生课。天气很热,我们午睡起床后看到马克西莫夫穿着背心,背后插一把白布遮阳伞,顶着酷暑高温,正对着巷子里的黄土房子画着。为了抓紧时间画画,他从不睡午觉。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多年以后,当我画累了,也偶尔想起当年老师的样子。这段记忆成了我在绘画之路上坚持不懈的动力之一。
(中国文明网记者贾玉韬根据访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