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 2017年 黄永玉
洗温泉 2017年 黄永玉
当水浒人物“跑”到了紫砂壶上,会是怎样的一种呈现?没有设色的紫砂壶上怎样才能让人物生动起来?一个90多岁的“老头”怎么在紫砂壶上画画?这些都能在“黄永玉的紫砂壶”展上找到答案。5月19日至29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黄永玉的紫砂壶”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作为书画界有名的“90后”老顽童,自称“老头”的黄永玉虽然耳朵有点背,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在展览开幕式上“金句”频出,话里透着天真幽默——当被问及为何创作这些紫砂壶,黄永玉笑答:“一个老头闲在家里没事儿干,画了一些壶。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行为艺术吧!”
此前,黄永玉每年都会画几把生肖壶,有天和年轻人聊天,他突然觉得“多画几把也可以嘛”。考虑到紫砂壶搬运麻烦的问题,黄永玉干脆搬到宜兴小住。上午写文稿,下午就开始画画,虽然已经90多岁,但是他画起画来依然眼不花,手不抖。边做边烧,短短一个月零三天,黄永玉就画成了100多把壶。除了小壶,还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壶。
问他绘制这些紫砂壶遇到哪些问题,黄永玉不以为然:“没有问题,能有什么问题?这些水浒人物原来已经画了一个画册(《黄永玉大画水浒》),现在只是把它们重新描到壶上,只会更流畅、更熟练。”又略带“骄傲”地说,“想想这段日子,有时画得多到一天15把,本老头有时还真觉得自己有点了不起。”但随后,他又开始“焦虑”起来,“画完我就着急了,这么多壶,我往哪里放啊,这就成了我快乐的包袱。”为了解决这个“包袱”,黄永玉决定把这些壶拿出来,邀大家共赏,这才有了此次展览。
展览现场,黄永玉的181件紫砂壶作品让观众为之惊叹。作品以紫砂壶体为载体,借助紫砂镌刻工艺半绘半刻而成,是黄永玉在创作媒材上又一次新的尝试。所绘内容主要为143个水浒人物,另有《八仙图》《九痒图》等小品,图说文字和创作感想以题跋形式布局。其笔下人物形、神、貌、相各异,经适度夸张与变形,分外鲜活生动。在艺术处理上,紫砂镌刻的线条刚劲有力,增添了特有的金石味。
黄永玉自1960年就开始画水浒人物,上世纪80年代就出版过《黄永玉大画水浒》一书,而将水浒人物作为延续多年的创作内容,与他本人特立独行、爱憎分明的鲜明个性不无关系。在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偏爱林冲的黄永玉画了两幅林冲,一幅持长枪仰天而望,一幅为林冲用枪练武,“看红缨怒翻芳草,不负朝露夕阳。却怎知来年,禁军八十万教头身轻白虎堂”“少年子弟江湖老,多少青山白了头”,图文相应,道尽林冲悲剧一生的同时,也诉说着黄永玉对人生的一番体会。
熟悉黄永玉水浒作品的人都知道,此番在紫砂壶上的创作与以往相比,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依然对女性的偏爱,因为妇女在旧社会没有地位,所以他对妇女比较同情;不一样的是,在对一些水浒人物的解读上,他又添加了一些新的理解。他以独特的视角解构和诠释水浒人物形象,既有借古讽今的诙谐幽默,也有深深的爱憎之心,有超然物外的天性释放,也有悲悯天下的普世情怀,深度揭示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体验——小器物之上呈现了黄永玉的大智慧。他塑造的艺术形象观者看了可能会捧腹大笑,也可能会引发回味和思考。
能创作出具有如此深刻内涵的作品,与黄永玉一生独特的经历分不开:12岁离开被他称之为“感情的摇篮”的湖南凤凰,流落他乡谋生,从瓷厂工人、小学教员、报社美术编辑到成为大艺术家,黄永玉经历了丰富、复杂的人生,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他在诗歌、散文、杂文、设计、版画、漫画、中国画、书法诸方面的贡献良多,为记录和赞颂生活之美、表现和创造艺术之美,留下了令人感动的心迹。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当得知黄永玉想在中国美术馆办展后高兴不已——首先,对于一位94岁高龄的艺术家来说,其不断创造创新之本身便是一种价值体现;二者,中国美术馆为当代德高望重的大师名家举办展览,将为青年艺术工作者树立风范;三者,通过黄老与观众们近距离的交流,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的生命状态、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但当有人建议为黄永玉办一个回顾展时,黄永玉却说,以后再说,因为他还将有许多新作出来——其实,不仅画壶期间,黄永玉现在也每天都保持着上午进行文学创作,下午进行绘画的生活节奏。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老头”,黄永玉的生活却还不仅如此,他还有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爱好,比如他喜欢看《非诚勿扰》,从中了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平时最喜欢看的体育比赛是拳击。这足以让人们相信,现在为黄永玉办回顾展,真的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