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办全国文联网站首届网络文艺春晚
省市文联的拜年视频,各地文联、各文艺家协会推荐上来的音乐、舞蹈、魔术、相声等节目,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资金零投入、工作人员个位数的情况下,经过巧妙的拼接,呈现了一台“网络文艺春晚”。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春晚”已经陆续出现了各种创新和尝试,2016年春节期间,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办、在中国文艺网推出的一台全国文联网站网络文艺春晚,则是发动各地文联首次通过互联网所做的一次网络文艺创新尝试。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在资金零投入、工作人员个位数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和空间,将十几个省市文联、文艺家协会推荐上来的节目,巧妙拼接,“张罗”出了一台“春晚”,的确可谓蛮“拼”的。
各类创意都能“拼”:
“节目不局限于传统舞台艺术”
此次网络文艺春晚的设计,在节目征集之初,就在通知中做了重点说明,即:节目“不局限于传统舞台艺术形式”,鼓励充分应用网络音乐、微视频、段子、网络动漫、网络主播等形式对节目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作。鼓励反串、联唱等幽默新颖、积极欢乐、带有创意和新鲜感、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的节目形式。虽然名为“春晚”,但特意强调了“网络文艺”的特点,其制作方式也并非实体节目的演出录制,而是精选视频的创意化的剪辑串烧。
这一设计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各地文联、各级文艺家协会进一步了解、接触、参与和推动网络文艺这一新鲜文艺形态的发展,征集对象既然并非局限在实体舞台演出的节目,而是适宜在网络空间发布的节目视频,自然就是鼓励各地文联、各级文艺家协会在推荐节目时能突破实体舞台的局限,不仅将ACG(动画、漫画、游戏)等典型的网络文艺形式包含进来,也能通过各种创意创新,把电影、书法、美术等非传统舞台艺术形式包含进来。虽然因为时间太仓促,征集上来的节目最后并没有特别明显地体现出这一设计初衷,但依然涌现出了诸如数字新京剧《君生我未生》、沙画创意MV《孝敬父母不能等》等充满新意的原创节目。
各地文联都来“拼”:
“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在本次“春晚”的征集统筹阶段,各地文联、各级文艺家协会纷纷将节目视频通过各种数字储存和传播方式提交上来。其实,节目征集并非强制,上报也没有任何激励措施,但很多地方文联不仅积极响应,提交了众多优秀节目视频,还录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拜年视频,其中甘肃省文联、山东省音协等甚至还在短短一个月时间,赶制出了一批具有时代和网络特色的原创节目在本次春晚首发。这些都是剧组始料不及的。
正是因为众多参与者的这份热情,晚会制作充分体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互联网“共建共享”理念,实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众筹”模式。很多地方文联人认为,这一尝试借助互联网创新了调动资源、组织“晚会”的方式,是文联系统“互联网+”的一次探索。沈阳市文联副秘书长张淑华在看过节目后表示,这样的“网络春晚”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变各地文联的“独角戏”为“大合唱”,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市文联齐参战,形成网络大传播、文艺大展示、春晚大擂台的局面,应该继续精心打造这样“永不落幕”的网络空间的“春晚”,为助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制作体现“拼”:
“编排串烧有想法”
1月25日,节目征集工作基本完毕,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文联系统春晚节目的素材数据库,晚会进入了编辑制作阶段。但素材数据库里虽然视频众多,却形式不一、内容不一、水平不一、制作不一,如何编辑出一台具有统一风格的晚会,又兼顾节目本身的差异性?
剧组根据节目情况,紧贴时代发展主旋律,首先设定了传承、创新、梦想、行动、家等几个大主题,然后一遍遍撰写修改主持词,要求主持人用尽量兼顾艺术和科技、主流和网络文化的语言,将节目“大杂烩”串连成一台有头尾、有主题、有重点、有亮点的整体内容,将各地节目的精华部分通过主持人串词剪辑成一台晚会。除此之外,剧组还另辟空间,将所有收到的节目注明选送单位,按照原时长挂在了晚会专题页的下面。
有人说,数字时代的重要创造方式之一就是对数据库中的素材进行选择和再编辑,但新的排列组合并不总意味着简单重复,相反,体现着优秀的编辑思想,不失为一种再创造。本届春晚的编导和主持,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创作尝试,并得到了多地文联人的好评。天津市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主任宋建国在看过晚会后说,整台晚会从头到尾看,“一带一路”、中国梦、家、创新、传承等时代主题突出,节目的编排串烧的确很有想法,当然我更关注的是我们自己上报的节目,而你们的专题页面设计让我可以直接单独点开天津的推荐节目看,这样的设计很方便、很人性化。
艺术技术融合“拼”:
“看得很过瘾”
2月6日,晚会正式在中国文艺网推出。很快,“创新”单元的数字新京剧作品《君生我未生》就在网友中引起了反响。青年戏曲演员储兰兰通过本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全息建模艺术形象,在全息舞台上演绎了中华古诗词和京剧艺术结合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无限眷恋,将东方传统文化之美与数字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一个适合网络传播的创新节目中。
显然,“科技+艺术”为网络文艺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打开了无限空间,传统艺术也能让年轻人群体看得很过瘾。长春市文联组联部主任李馨看后说,整场晚会站在时尚与科技前沿,运用现代科技“武装”舞台,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多介质呈现,很多节目和主持人串词充满了网络元素,同时采用全媒体平台直播,通过电脑和手机均能观看,的确看得很过瘾。
延伸手臂方便“拼”:
“‘百花迎春’的拓延和补充”
除了大家名家、精品节目外,这次“春晚”也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示平台。《微纪录·青春鼓曲社的故事》就展示了一支扎根社区、免费普及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鼓曲志愿者文艺队伍,《微纪录·甘肃文艺支教》则记录了甘肃省文联文艺志愿者走入小学实践美育工作的情况,该校的孩子们共同演唱的儿歌《山花花》,稚嫩纯净,饱含着文艺志愿者的祝福入选了“春晚”的“串烧”,虽然《山花花》的视频一镜到底、曝光过度,孩子们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唱歌,似乎也缺乏变换,但正是这些未经包装、质朴烂漫的作品最能感动观众,也最能体现网络空间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工具延伸了人类的手臂,互联网作为当下最先进的工具,无疑也延伸了文联服务的手臂。青春鼓曲社的青年演员杨菲的节目登上这次春晚后,本人得到了很多网友的鼓励和回应,所做的基层志愿服务为更多人所知所赞,她激动地表示,希望文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继续多提供一些这样的展示机会,让更多的基层文艺走上这类展示的舞台。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刚表示,这样的“网络春晚”能够成为全国基层文联系统创作成果的展示平台、经验的交流平台、活动效果的汇报平台,可以说是“百花迎春”的拓延和补充。
张开双臂大胆“拼”:
“不要仅限于文联网内”
网络时代,文化多样;互联网时代的春晚也更加多元。不同群体组织春晚:不仅有央视春晚,也有职工春晚、二次元春晚、打工者春晚等;不同方式观看春晚,不仅有电视春晚,也有弹幕春晚、帖吧春晚、微视春晚等。其实,全国文联网站网络文艺春晚,只是这些多种尝试中的一种。
这台“拼”出来的“春晚”,因为“拼”而更具包容性,“拼”得下更多艺术门类、更多文艺工作者、更新奇的创意创造和展示传播,而最终“拼”的则是蕴藏着的更大创造力,“拼”的是“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融合和升级。河南省文联组联处处长董焕琳说,这个活动的网上宣传力度还应该加大,不应仅限于文联网内。作为特邀主持人的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曹雅欣在参与制作后也表示,举办这样的“网络春晚”,对于网络文艺的创作与尝试,是一项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工作,这不仅仅是在团结全国文联系统来汇报文艺工作,也是在促进更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为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网络空间、我们的时代生活,涌现文艺作品,留下文艺精品。《网络传播》杂志主编狄多华的评价更是简洁明了:“适应大势,抢占先机,应该坚持下去。”
当然,因为各种条件和经验所限,这次网络文艺春晚的“拼”,也难免粗糙匆忙。在后续反馈中,剧组也听到“节目应再提前征集”、“视频色彩效果不够”、“主持人的装扮再正规一点”、“串联台词再精炼些”等不少宝贵意见。不过,我们相信下次的网络文艺春晚能统筹更多资源、凝聚更多力量,能“拼”得更好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