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jpg
  在中国西北部,有一座干旱的黄土高原和戈壁沙漠。其中宁夏的西吉、海源、固原和甘肃陇东的部分地区是不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的农民生活贫困,缺钱少吃。每年麦收季节,他们成群结队,或兄弟同行,或夫走妻随,来到关中产麦区,替人割麦,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产麦区的人称他们为“麦客”。
3.jpg
  宣纸是我国独特的工艺精品,居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素有“纸寿千年,墨颜万复”的盛誉,是书画、裱、拓、水印等的高级用纸。泾县宣纸传统的生产全部为手工工艺。需要经过皮草拣选、清洗、切皮、臼皮、碾皮、捞纸、晒纸、剪纸、包装等一系列工艺。
3.jpg
  5000年前,荆楚大地就已经出产红陶,楚陶作为荆楚地区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曾经有过无比的辉煌。如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年过古稀的夏于谷老人,是目前还在制作楚陶的唯一传承人。他身患严重的糖尿病,而且后继无人。
123.jpg
  鄂西北的郧西有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郧西三弦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曲艺小种,已经在秦巴山里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生长发育,成为郧西人自己独有的文化特产,散发着芳香,闪耀着光彩。
3.jpg
  1962年鲁庵临终前,将“鲁庵印泥49号秘方”托付给二十多年的朋友高式熊,叮嘱其将制作工艺传下去,秘方捐献国家。2008年,适逢国家空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高式熊将秘方捐献,鲁庵印泥也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彼时,掌握这一国宝级技艺的,大概不超过三个人。
6.jpg
  “先市酱油酿造技艺”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先市位于川南黔北结合部,古老的赤水河纵贯全境,是多元文化交流之地。先市在与川南黔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长期交流、渗透、竞争、融合的过程中,食品文化不断发展,逐步创立了独特的酱油酿制技艺体系。
9.jpg
  “木雕、石雕、牙雕”——在中国工艺美术之乡浙江乐清众多门类中,它们作为架上工艺雕塑以雕刻见长,又称“特种工艺”,共同特点不外乎因材施艺,立足圆雕,本着匠心,独立制作,凭借材质美、手工美、造型美出彩。
即将消失的职业二十二:逝去的趸船
  趸船,无动力装置的矩形平底船,通常固定在岸边,最初仅作为“浮码头”使用,用于装卸货物或供行人上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被用作商业、娱乐及水上学校等使用。
即将消失的职业:贵阳朱昌酿酒技艺
  或许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贵阳人,没有不知道“朱昌窖”酒的。80年代的贵阳,“朱昌窖”酒辉煌到满街都是广告招牌。
【即将消失的职业 二十八】梯田守护者
  “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确多畬田。”千年前的诗句,还原了千年来的历史。这片梯田,就是正被推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新化县紫鹊界梯田。
59792_licj_1406601141781_副本.jpg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莱芜石雕古来有之,大规模发展应从明朝开始,明朝建立后,大批的民间艺人由山西迁徙而来,他们在把优良的习俗文化带来的同时,也把精湛的手工艺制作带到了这片等待开发的土地上。
68603_hanm_1411448012922_副本.jpg
  特克斯——古代多出“天马”的乌孙国所在地,地处天山北坡西部,哈尔克山北麓,乌孙山南麓,特克斯河谷盆地。乌孙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马文化。而作为马文化的重要载体,马具的制作就衍生了“马具匠”这一古老的职业。
73223_wangy_1414645637641_副本.jpg
  擀毡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边疆的少数民族因为生活需要,毛毡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用品,制毡因而也就成为这些少数民族的一项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哈萨克族把做工精美、图案鲜艳的花毡称作“斯尔玛克”,它以制作精美、别具风格而享有盛誉。
81087_liangw_1419489970609_副本.jpg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旧时乌镇酿酒业十分发达,明时有酿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顺兴、永盛三家最为著名。现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酱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数百年来一直风靡江南一带,经久不衰。
8888.jpg
  离上海80公里之外的浙江嘉善县,离著名的西塘古镇不远,有一个叫“干窑”的古镇,史上称“千窑”。当地土窑无数,是历史上有名的“窑乡”。
W020150626500461592909.jpg
  堂名是昆曲传承中的独特载体。在20世纪30年代,昆山阳澄湖地区除了鼓手班子、丝竹班子闻名遐迩外,堂名班子也是拿得出手的民间表演组织。
1.jpg
  “蒹瑕苍苍,白露为霜”,洞庭湖万顷芦荡的芦花白了,叶儿黄了。一群群手持砍刀、肩膀扛铡刀的人们来了,他们的外形极像麦收季节里挥动镰刀的农夫,不,他们是洞庭湖洲上的砍柴人。
1.jpg
  “箍桶箍桶,那是要从一堆木头毛料开始做的。不会木工的,根本就不配叫箍桶匠。”老人愤愤不平地说,“上次电视台里介绍的那个箍桶匠,压根就是半路出身。原来是个竹器匠,都是买来半成品自己组装的,哪里会真的箍桶?”
4.jpg
  一群来自广西梧州的农民兄弟,背着农具和简单行囊,不远千里来苏中小城泰州,在城市边缘的简易帐篷扎根,成为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种菜人。看上去很漂亮的绿色小屋,却抵挡不了严冬和酷夏,尤其是夏季里成片蚊虫的侵袭。临时用电只能应付简单生活需要,取水需要到百米开外的公路边上担水。
3.jpg
  云片糕自明代开始驰名全国,清朝乾隆年间盛行于市,逐渐发展成为古城江陵的名牌糕点,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以家庭作坊式进行分散制作。尤其在湖北省江陵县城,最多的时候小镇里竟有十多家云片糕作坊。
4.jpg
  爆米花,因其香脆可口、口味多样,被大多数人所喜爱,是人们在电影院、KTV、超市等休闲场所常吃的一种膨化食品。而提到小时候吃的爆米花,想必会勾起不少人童年时的关于老式爆米花机的那份记忆。黑黑的煤球炉、手摇的爆米花机、麻袋或者铁丝筐……以及最后时刻“嘭”的那一声巨响,是许多中国人童年时的有趣记忆。
7.jpg
  在北部湾沿海还留传一种原始的采盐方式,与四川的井盐或矿盐不同,这种叫做“海盐”。 海盐品质最好。据统计,海盐在全国的生产量只占其它采盐方式的百分之五了。
10.jpg
  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一带是青砂器的发源地,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里,也曾使用青砂器。这足以说明青砂器流传至今,是得到了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认可。用青砂器煎出的汤药不变质、不变味,用它还可以烧水、熬粥、煮肉、热酒。
【即将消失的职业 二十三】挖藕人
  成都的许多鱼塘都是由过去的秧田挖出来的,小的几分地,大的几亩地,既养鱼又栽藕,同时还作为周围田地的灌溉水源。
【即将消失的职业】哈萨克驯鹰人
  随着民间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日渐普及,鹰隼类动物被列入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驯养大型猎鹰的现象已经极为罕见。目前,新疆各地民间驯养猎鹰活动中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对民族传统的恪守和对猎鹰的一种特殊情感。
【即将消失的职业 二十九】寻找绣娘
  湘绣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近两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地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
63846_hanm_1409104236156_副本.jpg
  随着社会的发展,骑马出行的方式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视线。目前,就算是牧区也出现了摩托车代替骑马的放牧的方式,而从事钉马掌职业的马掌师也面临消失。“好马看马蹄。”想有好马蹄,就要有好的马掌师。钉马掌是个苦行当,也是体力活,既脏又累,有时还会受伤。
68605_hanm_1411447928969_副本.jpg
  湖南洪江市黔阳古镇,申老先生的铁匠铺还在开工。与传统铁匠铺不同的是风箱已被风机取代,重磅大锤也已被气锤取代。铁器制品中,适合机器制造且形成批量的,已由现代化的工厂制造,申老先生和他的徒弟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W020141128321533678922.jpg
  琉璃是用人造水晶为原料。生产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能造成失败或瑕疵。中国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的特色,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人格精神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777.jpg
  计划经济时期,看着奶奶捻毛线的场景,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如今,捻毛线的照片和工具,多半尚留存在博物馆的民俗展厅里。手工的捻毛线技艺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21214.jpg
  从古至今,千百年来这里就成为捕鱼捉虾者的落脚之地。因此,这里也被人们世世代代称之为“古渔雁”村。
W020150626499266633421.jpg
  在济南市大明湖南岸曲水亭街,有一座小四合院,院里南屋有一家纯手工制作胡琴的铺子。铺子的主人叫杜长江。杜师傅55岁左右,精明强干、善谈,谈话间从不停下手里的活计。他做的琴由于选材严谨、做工精致、音色动听,被省市各京剧院团的琴师所采用。现在杜师傅已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jpg
  百姓曾依瓷业兴旺而发达,又以瓷业的衰败而消散。成为了我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6月7日,我们一行三人凌晨4时从西安驱车沿着高速路赶往这古老的窑场遗址,在清晨6时多一点就到达了,此行的目的是专门探访、记录尧头曾经著名的也是唯一的黑釉瓷艺人周铁怀。
2.jpg
  徽墨,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州的绩溪县、屯溪区、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5.jpg
  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在安史之乱期间随乐师的流亡流入民间,依托于道观佛寺进行乐事活动,逐步分为道、僧、俗三个流派,至明清达到鼎盛。作为唐宋遗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乐谱至今仍延用宋代的工尺谱。西安鼓乐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古代的交响乐。
W020130204377146049452.jpg
  腐皮,又称腐竹或豆腐皮,是煮沸的豆浆表面凝固的薄膜,吃法有很多种,可以鲜吃也可晾干后再吃,是绍兴地区常见的食物原料,口感爽滑。豆腐皮一词最早出现在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说,将豆浆加热时,表面会出现一层膜,将膜取出,晾干后就是豆腐皮。
5.jpg
  泊里红席——青岛胶南市泊里镇民间传统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种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故称红席。看似简单的一领红席,实际操作起来所经的工序却不少于30道。高粱秫秸经过去根、剔梢、捆坯子、破篾子、刮篾子、编隔子、挑席子等多遍工序和繁重劳作以后,一领成品席才能诞生。
2.jpg
  上世纪20至30年代,在姑苏城的各个游艺场经常会出现艺人顾伯年的身影,他不仅能表演戏曲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也是吹、拉、弹、唱的一把好手。他从流行一时的“三弦拉戏”里深得启发,尝试减少原“三弦”乐器的琴弦数量,仅以一根弦来演奏戏曲唱腔,日久天长勤学苦练终得绝技。
犹如藏族大汉的尼西黑陶
  尼西黑陶是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的一种红土制成的。如果说建水紫陶是温文尔雅、赏心悦目的话,那尼西黑陶就犹如藏族大汉,奔放豪爽。
即将消失的职业:宣城泾县的传统古法宣纸
  用最传统的手艺做最传统的纸,需经过原料研碎、浸泡、发酵、打浆,再进行调浆、捞纸、手工烘干、选纸、裁剪和包装等过程。
1.jpg
  要成为大通理发店的理发师,有两项硬性条件,一是顾客络腮胡子刮过后三天不能摸到胡子桩;二是理平头技术要过关。
即将消失的职业(三十)
  面对木雕这个枯燥乏味的手艺,山东省莱芜市西邹村的雕刻匠邹庆泮坚持不懈地在木头上雕刻着自己的梦想,满腔热情,日夜刻苦钻研,不断寻求木雕手工的突破和创新。
63845_hanm_1409104134750_副本.jpg
  锦溪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在阳澄湖和淀山湖之间,镇边的湖叫做五保湖。锦溪的古窑坐落在五保湖畔,锦溪素有“七十二只窑”的说法,当地窑厂曾经是锦溪人的骄傲。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以家庭作坊式的土窑为主,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是江南仅存的砖窑遗址。
73229_wangy_1414649501062_副本.jpg
  锡雕的用料讲究,工艺精湛,使用来自云南个旧的锡料,从溶锡制板到最后雕刻成型全部坚持用手工制作。工艺主要有浮雕、圆雕、掀雕、凹雕、镶嵌等。
W020141128321527271264.jpg
  烤馕是道香酥可口的美味面食,也是我国新疆少数民族的主食。馕,最古老的传统烤法,就是吐鲁番人把做好的馕饼放在温度很高的沙子里,用沙子的温度把馕饼烤熟。“牛粪烤馕”是以牛粪作燃料烤制出的馕,只有在新疆较偏远的地方还使用这种烤馕方法。
111111111111111111.jpg
  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每年割了又长,长了又割;苇客们也像候鸟一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若干年以后,随着机械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还能在浩瀚的苇荡中寻到苇客的身影吗?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这里拥有广阔无垠的浩瀚“苇海”,总面积约120万亩,年产芦苇约50万吨,列世界之先。“苇海”主要分布于大辽河口至大凌河口海岸线以北地段的辽滨、赵圈河、羊圈子、东郭4个苇场,这里也是辽宁省的重要优质造纸原料基地。
W020150529399005135423.jpg
  踏着暮色,我们走进江西于都银坑村。在这个以萧姓人家为主的村落,还保留着正月里跳甑笊舞的习俗。自正月初六开始,每夜在一个屋场跳一场甑笊舞,直到九个屋场轮完。这一夜,轮到了上营和下营。
22.jpg
  拉地网,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拉网,这是广东阳江沿海地区传统古老的捕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