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话剧《张自忠》的剧本封面
1941年1月由重庆华中图书公司初版的《张自忠》,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一部四幕话剧剧本。此剧创作于1940年抗日烽火中,表现了抗战将领张自忠与侵略者血战到底、战死疆场的精神,以此来激励抗战中的广大民众。
抗日将领张自忠(1891~1940年)殉国后,老舍受其英雄事迹的感染,用了3个月的时间,五易其稿,创作出四幕话剧剧本《张自忠》,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抗日将领形象。剧本描写张自忠坚持抗战,在临沂之战中,率部固守沂河西岸,在茶叶山血战7天7夜,身先士卒,以攻为守,把日军板垣师团击退80里。经过4个多月连续作战,部队伤亡严重,他仍毫不迟疑地接受掩护徐州友军撤退的艰巨任务。最后率部撤出徐州时,他把自己的车子让给伤员使用,不许部下征用老百姓的牲口车辆,同士兵同甘共苦,徒步行军。1940年5月在鄂北杏儿山战斗中,他四面受围,粮尽弹绝,光荣殉国。在这个四幕的剧本中,老舍选取了“临沂之战”、“徐州掩护撤退”、“随枣之役”和“殉国”场景,集中表现抗战将领张自忠身上英勇无畏、与侵略者血战到底、战死疆场的精神,以此来激励抗战中的人民。在1940年12月1日出版的现代文艺杂志《抗战文艺》中刊登了剧本《张自忠》的“出版预告”上,就写道:“张自忠将军七七抗战开始,迄至襄樊胜利,尽了不能再尽的责任,终之以身殉国,为抗战历史增加了不可缺少之一页,这一页的内容,由老舍先生,尽数月之光阴为之搜集整理,其《张自忠》四幕剧,即数月来之最后结晶,亦即占有抗战历史之一页之不朽之作。”
老舍早期文学创作主要是写作小说,也成名于小说创作。但在抗战初期,由于抗战宣传的需要,他尝试着撰写话剧剧本。他最初是以小说笔法写剧本,因为他还摸不清小说与戏剧的区别,“以为剧本就是长篇对话”。他的第一个剧本《残雾》1939年在杂志上连载(1940年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演出之后,“未遭惨败”。他自谦地称之为“瞎猫碰着了死耗子”,甚至说“我一想到《残雾》就害羞”。他撰写的第二个话剧剧本是《张自忠》,其构思和语言就显得纯熟、老练多了,此剧一经上演,立刻引起轰动。在话剧剧本《张自忠》正式出版之前,老舍特地写了一篇长文《写给导演者》,在其中他写了他对创作话剧《张自忠》的理解:“这是个历史剧,虽然我不大懂戏剧,可是我直觉地感到,从问题与挣扎中来表现历史的人物,一定比排列事实,强加联系更有趣味与意义。以中心问题烘托中心人物,自然是如鱼得水。但是,我不能这样做;以中心人物逝世未久,人与事的切近反倒给我许多不方便。问题,足以使人格逐渐发展的问题,的确能找到,但不便采用。比如说,在抗战开始的时候,许多的误会把张将军遮在黑影里,这里很有‘戏’。可是我不敢用。我把这黑影点化成了墨子庄先生。这里虚拟,不是事实。因此,墨先生这个人,与他所代表的一切,好像是可有可无;而且第二幕仿佛与其他三幕殊少调谐——它似乎要提出问题,而刚一提出就自行结束了。假若第二幕完全是写临沂之战,我想一定较好,至少也有四幕一致的好处——都写事实,根本不许问题露面。可是,临沂之战的写出,以我这点才力,必与第四幕相同;两幕同调,恐怕不易写好,故弃而不取。从另一方面说,这是个抗战宣传剧。在实际抗战中,我们有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代的英雄无疑的就是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人。假若我沿着这条路走,也许能使剧本更生动深刻一些。”如此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不仅仅是“练习练习”,老舍的话剧创作由此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写出了《骆驼祥子》、《茶馆》、《方珍珠》、《西望长安》、《龙须沟》等传世名作,以致当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还在不时上演这些剧目。
老舍的话剧剧本《张自忠》自初版以后,没有再单独出版过,但在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老舍戏剧全集》(4卷本)、1999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老舍全集》(19卷本)、2008年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的《老舍全集》(21卷本)中,还可以读到老舍原汁原味的《张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