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吴晓邦用舞蹈点燃抗日激情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8日  来源:

 

  吴晓邦代表作《饥火》。

  徐盛兵 文/图

  他迎着烽火奔向民族救亡的战场,创作出近百个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感召力的作品——

  “吴晓邦是20世纪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播火人,是公认的新舞蹈艺术的一代宗师。他曾经迎着抗日的烽火,走出自己的‘舞蹈王国’,奔向民族救亡的战场,创作了近百个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感召力的作品来抗击法西斯,用舞蹈唤醒国人的抗战意志。”沙溪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优对吴晓邦的生平事迹非常熟悉,“吴晓邦出生在沙溪古镇,这个‘小白楼’见证了他的成长。”

  筹划设立中国现代舞蹈馆的时候,周优收集了大量关于吴晓邦的事迹材料和图片。在“小白楼”里,她告诉记者,吴晓邦于1906年12月18日出生,10个月后,被当地一家吴姓人家抱养。当时,沙溪拥有江南地区最大的道观——北道院,每当庙会锣鼓声响,他都会跑去观看,有趣的说唱表演、音乐、服饰以及富有宗教文化色彩的图案和雕塑,给吴晓邦种下了艺术的种子。1926年,21岁的他投笔从戎,参加北伐,辗转各地。“从五四运动到北伐,正是我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时期,革命的火焰从我的胸膛燃起,即便是挫折、失败,也难以熄灭了。”吴晓邦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舞蹈艺术生涯》中说。

  1929年~1937年,吴晓邦先后三次东渡日本留学。1929年春,因感于早稻田大学学生表演的舞蹈《群鬼》,立志学舞。《群鬼》这个被吴晓邦称之为启明星的舞蹈,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也预示了中国新舞蹈史的开启。1933年秋天,在日本着名舞蹈家高田苗子的公开演出中,吴晓邦第一次公开表演了他创作的独舞《傀儡》和《无静止的运动》。《傀儡》的意义不但在于这是中国舞蹈家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日本舞蹈界的首次公开演出,更为重要的是,《傀儡》对伪满皇帝作了极大的讽刺和揭露。这无异于在他的主子面前,狠狠揍了这个奴才一记响亮的耳光。在日本首都表演这样一个战斗性极强的节目,体现了吴晓邦超人的勇气和胆略。

  “七·七”事变后,抗战烽火在华北燎原。吴晓邦怀着一腔热血,离开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演剧四队,踏上了革命的征途,成为第一个把西方现代舞引入中国,并把舞蹈事业与祖国命运连接起来的人。从此,吴晓邦摆脱旧舞蹈为迎合有闲阶层所需的束缚,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了表现时代精神的“新舞蹈”,使舞蹈汇入了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成了打击侵略者、鼓舞人民斗志的精神力量。

  “过去的几年里,我完全沉溺在个人的舞蹈活动中,几乎与世隔绝。但是这燎原的战火像在焚灸我的心,激我走出那艺术桃源,奔向抗日行列。”“这生活中的一切一切,像巨浪在推涌着我的心潮,我不能沉默下去,我要用舞蹈向同胞们倾诉,倾诉那中华民族的不屈意志。”吴晓邦不仅这样说,还是这样干的。最具代表性的有:以着名作曲家聂耳的同名歌曲创作的独舞《义勇军进行曲》;以着名作曲家贺绿汀的同名歌曲创作的群舞《游击队员之歌》。每每演出,观众总是群情激奋,同仇敌忾。吴晓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一腔热血和一颗丹心交织在一起,才能产生出那样神奇的力量”。

  1937年8月,吴晓邦参加的上海救亡演剧四队活跃在京沪线上,他参加了50余场宣传救亡的演出。1938年1月,他加入新成立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1940年1月,吴晓邦加入抗敌演剧队。抗敌演剧队不仅配合了抗日民主运动,而且发展了革命文艺运动。20世纪40年代前后,吴晓邦辗转在抗日大后方,奔波于重庆、桂林、贵阳、曲江、西安、成都等地从事舞蹈演出和教学。1941年6月5日~6日,新舞蹈表演会于重庆抗建堂演出。《新华日报》给予了很高评价:民族舞蹈,现在由少数的中国舞蹈艺术家在不断努力中创造建立,今天请这样理解它,它不仅是抗战史实的记录者,还是热情的宣传形式,我们非常同意,这种新的舞蹈在不断的努力创造中,一定是有它光辉灿烂的前程,与我们新中国的前途一样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