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冲锋剧社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4日  来源:

  冲锋剧社是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所属的一个剧社,主要活动在冀西平山、曲阳、完县、唐县、定县和望都地区。 

  冲锋剧社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于193711月在曲阳县灵山镇成立。耿翼周任队长,赵辛培、李树楷为副队长。这个宣传队的任务是对根据地军民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到部队和群众中教唱抗日歌曲,写抗日标语和口头宣传。 

  19381月,宣传队补充了人员,健全了组织,并在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同志的亲自指导下排练了一些话剧,如《古刹钟声》、《无名小卒》、《迷途羔羊》等,由此逐步过渡到以演戏、歌咏为主要活动内容。同年117日,宣传队改建为冲锋剧社,霍嘉森为社长,李树楷为副社长。剧社分为四个业务队:戏剧队(队长王学良、副队长陈同和)、音乐队(副队长郑尊权)、美术队(队长晨耕)、舞蹈队(队长和谷岩、副队长陈湘茹)。剧社的编制也不断扩大,达到五十余人。他们在西战团的曾平、凌子风、洛丁等同志的帮助下排演了《大金箍》、《兰包袱》、《菱姑》等话剧和《红军渡黄河舞》、《游击队舞》等舞蹈。193911月参加晋察冀军区成立二周年文艺会演,演出了话剧《回到祖国的怀抱》(陈镜吾、林采、朱方鹤编剧)和舞蹈《边区总动员舞》、《游击队舞》等,并参加了政治测验。在这些比赛中,该剧社获得了总分第一名。 

  1940年冲锋剧社的队伍扩大到近百人。他们除演出话剧外,还运用扭秧歌、说快板、歌咏、舞蹈等形式到前线部队做宣传鼓动工作。这年的10月,剧社的部分同志和日本反战同盟支部的几个成员组成宣传小组,深入到唐县、完县和望都县的敌占区去“喊炮楼”,即对堡垒中的敌伪军直接进行口头宣传。 

  19417月,为纪念建党二十周年和抗战四周年,冲锋剧社参加了边区各文艺团体及群众联合演出的两万五千人的大活报剧《跟着聂司令前进》。这一年,是冲锋剧社文艺创作取得好成绩的一年。他们创作了一批新作品,其中话剧《一个区长》(陈同和编剧)、《生与死》(王楠编剧)、《反抗》(党军辉编剧)及歌曲《平沟合唱》(田工、晓烟、晨耕作曲)、《宣誓》(陈陇词,田工曲)、《晋察冀永远是我们的》(晨耕词曲)等作品荣获边区文联和鲁迅文艺奖金委员会举办的“军民誓约运动征文”奖。 

  1942年春夏间根据党中央精兵简政的精神,剧社先后经过两次精简,人员从一百七十余人精简到五十余人。同年冬,剧社再次组织小分队到定县、曲阳县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为配合这次政治攻势,他们创作演出了一批新作品。其中有话剧《张大嫂巧计救干部》(李树楷、李桂馨编剧)、歌曲《抗日的事儿要多干》(席水林词,晨耕曲),获得边区“政治攻势文艺奖”。 

  19434月,剧社进行第三次精简,由五十余人减为三十余人。同时进行了整编,将各队人员混合编为两个演出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敌开展政治攻势。从9月到12月,在日寇对北岳区发动的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扫荡”战中,剧社组成两个小分队到敌占区开展政治攻势。 

  1944年春,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全体同志下乡、入伍深人生活,并创作、排练了一些剧目。其中以刘肖芜根据民兵英雄李殿冰的事迹创作的新闻报导剧《李殿冰》影响最大。同年7月冲锋剧社以此剧参加了军区举办的文艺会演,得到边区各界的好评。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该剧演出的情况,并发表了崇基(艾思奇)的文章,称赞这部剧作“是毛主席指示的文艺方向在前线实践的一个重要表现”。 

  1945年上半年剧社奉上级指示进行整风,部分同志到党校学习。日寇投降后,剧社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孙福田(社长)、陈同和(指导员)带队,随执行阻止胡宗南西进任务的部队进军山西,另一部分由邢野(社长)、和谷岩(指导员)带队,随执行解放完县、唐县、定县任务的部队行动。他们先后创作、演出了话剧《新乡城》(和谷岩编剧)、快板剧《参军去》(和谷岩编剧)、歌表演《庆祝解放完县城》(邢野词,劫夫曲)、歌曲《国民党一团糟》(邢野词,劫夫曲)等节目。同年10月,两部分队伍在唐县会合,11月冲锋剧社与七月剧社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