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的重庆,木刻社团不多,因为在“七七事变”爆发之前木刻运动开展的比较活跃的地方是在沪宁杭地区。作为在偏远的西南地区的重庆,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交通十分不便,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区,这就造成新文化的传入和发展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另一方面,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内地的传统文化对新文化的排斥更甚,这就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上世纪30年代前期,由鲁迅先生倡导发起的新兴木刻影响了重庆一批热爱美术、追求进步的青年,他们积极地响应鲁迅先生的倡导,跟随鲁迅先生开始摸索着学 习并创作木刻。最初由于从事此举的人甚少,大家对木刻都不是十分熟悉,只是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不仅势单力薄,而且没有建立什么木刻社团,更不像20世纪30年代前期上海的木刻青年那样,有鲁迅先生的亲自指导、扶植和左联的鼎力支持,能够举办传授木刻技艺的讲习班和各种木刻展览。仅凭几个艺术青年的热情和努力也没能举办过一次木刻展览,直到1937年初重庆木刻研究会成立,重庆这些热爱木刻的青年才有了组织。
1937年,丰中铁、刘鸣寂发起成立重庆木刻研究会,成员有严叶语、谢又仙、胡夏畦,在重庆几家报纸发表了四十余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