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抗战题材电视剧:与时俱进塑英豪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边国立(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管理系教授)

张 东(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研究室主任)

金 涛(中国艺术报记者)   

  记者:有人提出《我的团长我的团》把主旋律的界限搞模糊了、把军事题材的表现内容颠覆了,你们是否认同?

  边国立:过去我们对于主旋律的理解范围有些窄。以前认为主旋律就是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这个当然不错,也是事实。但如果转换一下视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同样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人在原来对主旋律认识的基础上看《我的团长我的团》,觉得这部剧的主体是国民党军队,而且是国民党军队中溃退下来的非正规军,因此认为它把主旋律的界限模糊了。但应该看到,即便是这些溃退下来的散兵游勇,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他们心中依然涌动着民族的血性,因此该剧还是很主旋律的。

  我也不大赞同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把军事题材的表现内容颠覆了。这部作品其实是对军事题材电视剧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在共和国成立后的前17年里,文艺作品中基本没有表现国民党抗战的内容。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文艺作品中对这类题材逐渐有所关注。比如“文革”前17年拍摄的影片中,八路军、新四军的军帽上都没帽徽,仅有两个扣子。而事实上因为当时八路军、新四军已经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序列,所以帽子上应该有青天白日帽徽。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陆陆续续出现了八路军、新四军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帽徽。并不是说这样处理就改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性质,其内核是不变的,只是我们更加正视历史了。在历史契机推动下,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和国共合作抗战越来越多地得到表现。《武士敏》《血誓》《雄魂》等许多影视片对国民党等各种抗战力量也有了更多更复杂的表现。许多影视片都不再对国民党军队和军人单方面批判或赞颂,都在努力还原历史状态。影片《七七事变》中国民党爱国将士奋起抗战,《铁血昆仑关》中国民党爱国将士浴血搏杀,《太行山上》中国民党军长郝梦陵牺牲在前的无畏形象,都丰富着历史的记忆。随着影视中抗战力量的表现越来越多地走向全民族范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得到彰显。应该说,《我的团长我的团》不仅不是颠覆,而且是对这样一个延续下来的题材的丰富。有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影视剧对我们民族抗战历史的表现就更丰富了。

  抗战影视题材的丰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历史,永远值得欣慰和自豪。但我们还缺少更广阔的题材视野。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地区抗日武装的许多战绩,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如淞沪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国民党远征军入缅作战、国民党航空队作战等等,以及各阶层抗战的事迹,都有待开发,有待对其成败得失的进一步反思。对侵略者各种罪恶揭露和批判性的影视作品也还较少。这些与我们14年的抗战史不相称。努力让中华儿女永远铭记那交混着残暴和屈辱、愤怒和斗争、牺牲和胜利的历史的昨天,在银屏塑造有强烈感染力和感召力的民族魂,是影视创作者不容懈怠的责任。

  张东:《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创作跟当前时代和社会的主流思想是有关联的。比如说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时国家强调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当时有一部片子就叫《中流砥柱》。到了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时候的主题变成了我们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既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斗争,同时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这个主题较以前就宽泛了很多。对于抗日战争,我们依然要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没有错的,同时也要承认国民党正面战场爱国将领作出的贡献。

  在题材上,《我的团长我的团》具有一定开拓性,表现了过去不太被注意的领域。通过看似最没有战斗力的一群人最后形成一个战斗力非常强的部队同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正是这个片子的精髓。编剧从非主流人群身上反映了大主题,非常巧妙。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特别需要、值得珍惜的。特别是当我们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大挫折的大喜大悲之后,会觉得这种精神更加重要和珍贵。在去年的抗震救灾中,这种抗争精神也有表现,这正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电视剧通过尘封的历史,激发出的还是自强、自立、爱国、为美好未来奋斗的精神,也是时代主旋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