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艺作品别拿民族情感“开涮”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8日  来源:芜湖文明网

  日前,《安徽日报》刊发安轩平文章《抗战历史不能被神剧扭曲》,文中指出:时下有些许多反映抗战主题的爱国影视剧中出现了诸如"飞针杀人"、"子弹拐弯"、"手撕鬼子"等违背常识的"新元素",因此这些剧目被戏称为"抗日神剧"。并称抗战剧更像是偶像剧、武侠剧、家庭剧,内在叙事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抗日题材的影视剧应该属于可以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对观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范本。然而近些年来出现的"抗日神剧",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影视剧创作应该恪守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手撕鬼子、石头炸飞机、裤裆藏雷等荒诞不经的情节和场景设计更是令观众大倒胃口。

  "抗战神剧"神在哪里?神就神在突破常理,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在《抗日奇侠》这部剧中,几位奇侠个个英勇绝伦,刀枪不入,以一敌千。其中还有貌似软妹,实则巾帼的奇侠妹子,视皇军如蝼蚁。文艺作品当然不能只为教育服务,娱乐观众也是其重要的功能,但是娱乐不能只为吸引眼球搏出位而毫无底线。

  违背历史真相、神化剧中人物、杜撰荒诞情节的"抗战神剧"层出不穷,充分暴露出我们的一些文艺工作者缺乏脚踏实地地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和创作手法上的黔驴技穷。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用这些手法来表现我抗日军民的骁勇善战和大无畏精神,完全脱离了客观实际,神化的人物和情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只能让外人耻笑,这无异于自取其辱,同时也是对民族情感的伤害。

  其实,在如今的文艺界,将珍贵的民族情感用做道具取悦于少数人变态欣赏需求的现象并不鲜见,并不止于让人吐槽的"抗日神剧"。近期,喜剧演员贾玲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木兰从军》小品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引起了众多网友、观众和学者的极大不满。

  虽然有人指出,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只是起源于《木兰辞》,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在史书中并没有准确记载。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聪慧、孝顺、刚毅、勇敢的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民族女英雄,受到世人的尊敬。用如此下作的手段进行恶搞,与"抗日神剧"手法在本质上如出一辙,不仅令人作呕,玷污了花木兰的形象,同样也是对民族情感的践踏。

  在去年10月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爱国不仅是公民的责任,也是文艺的使命。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明辨方向,别因信奉娱乐至上的教条而在文艺创作上将恶搞当成创新,拿民族情感开涮,而要多出一些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