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10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第一届戏剧节。联合公演话剧《全民总动员》。同日演出委员会举行纪念仪式,通过了临时提案:(1)由抗敌协会征求优秀抗战剧本,(2)普遍开展都市与农村戏剧运动。
一九三八年一月,当“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的时候,大会就通过了以每年的辛亥革命纪念日(十月十日)为戏剧节。到了这年十月,由于抗日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武汉快将失守。在国民政府机关陆续内迁重庆时,全国剧协也随之迁来山城。所以重庆的第一届戏剧节,就以总会的名义主办。其它各地如汉口、广州、成都、西安等地,则由总会留在各地的理事,领导当地戏剧界同人进行活动。因此重庆的“第一届戏剧节”的活动,就成为全国注意的中心了。在筹备之时,由“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渝理事,及重庆分会的理事召开了筹备会,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第一届戏剧节演出委员会”。这时“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包括“上海影人剧团”合并到“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全体同志)也从成都赶回重庆,参加了演出活动。在筹备会上,推选了余上沅、郑用之、罗学濂、应云卫、余克稷、赵丹、宋之的、 康彰、张德成、潘孑农、富少舫、徐之弼、姜公伟、杨子戒、吴漱予等为委员。
演出委员会成立后,为推进工作,分设了总务、歌剧、话剧三部。除总务、歌剧部外,话剧部由余上沅为主任,阎哲吾为副主任,应云卫、宋之的、曹禺、沈西苓、·姜公伟、章泯、郑用之、赵丹、王平陵、陈永谅等人,参加了话剧部的领导工作,领导了在渝的全部专业和业余戏剧团体,参加了大联合的演出活动。
当时在渝的进步剧作家、导演和演员,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来参加演出,曹禺为此在报刊上发表谈话说:“让我们鼓起兴会来演戏,笑着演戏,更愉快地演戏,因为在不断的艰苦抗战中,我们相信我的民族是有前途的。”曹禺的谈话,表观了中国戏剧工作者,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抗战必胜的信念,也说明了中国戏剧,工作者是自觉地运用戏剧来为抗战服务。参加演出的演员几乎都在报刊上发表谈话,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和期望。赵丹在《戏剧新闻》上发表谈话说:“以我们这新时代的精神,来滋育着这新的组合,让她渐渐地强健起来,而获得新的生命。”赵丹的谈话,说明了参加这次大联合演出的戏剧工作者,看到戏剧界的新的因素在增长,并由此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的生命力。这种远大的理想,是第一届戏剧节的核心精神和巨大的推动力。
第一届戏剧节从一九三八年十月十日开始,至十月三十一日结束,凡二十二天。由各专业和业余戏尉团体,在各戏院和街头轮流上演话剧、歌剧和街头剧近四十个剧目,观众达数十万人,是抗战初期最为普及的一次戏剧活动。它不但对山城广大群众进行了一次抗日救亡的宣传,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日斗争。
当时正值深秋,寒风渐起。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念及前方将土犹身着单衣,便决定将各剧团演戏收入,除去必要的开支以外,全部献给前方将士作寒衣。(各剧团在这二十多天,共收入一万四千多元,除去开支,所余八千一百多元,全部捐献。) 这一行动,表现了抗战初期戏剧工作者,为争取民族生存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开始的当天,重庆《新蜀报》即出《戏剧节特刊》刊登评论家葛一虹的《第一届中国戏剧节》文章,阐明其意义有三:一、奠定戏剧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二、在抗战时期,显示戏剧界空前团结起来,共赴国难。三、戏剧节的确立能促进和发展戏剧艺术。同时该刊还预告了有21个剧团,参与街头演出的强大阵容,其目的是“宣传抗战与征慕寒衣”。
凡此种种,鲜明地体观了戏剧界大联合的进一步巩固,它是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第一届戏剧节中,首先引入注目的演出活动是街头剧。演出委员会把参加演出活动的专业和业余剧团,临时编为街头演剧队,悉由全体演剧队在戏剧节的第一天,分赴本市各广场及近郊区进行演出。
在辛亥革命纪念日(10月10日)的上午,各演剧队参加了纪念大会以后,就浩浩荡荡地出发到预定场所进行演出。总计在当天出动的街头演剧队就有二十五个,观众在十万人以上。
这是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强大演出队伍,其中大多是业余剧团。它们具有分布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特点,它的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怒吼剧社”集体创作的《募寒衣》演出的第十天,捐钱的群众就有七百余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专业剧团更能吸引群众。比如“上海业余剧人协会”街头演剧队的演员,大都是些闻名全国的电影明星,他们亲自上街演出的本身,就成了当天轰动山城的头等新闻。《中央日报》1938年10月14日以《街头的动盗。剧人的怒吼,热烈的戏剧山城》为题,报道了 “戏剧节第一日之收获”,重点表彰介绍了从成都赶来的“四川旅外剧人抗敌剧队”与“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演出情况。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演员,为了研究怎样在街头演出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曾于十月八日召开会议展开讨论,争论很久,决定用卡车作为舞台,结果到了演出的前一天,借不到卡车,最后还是只有步行。十月十日下午二时,他们从中央电影摄影场出发,打着“上海业余剧人协会街头演剧队”的横幅,敲锣打鼓,在那花花绿绿的队伍里,黄田扮演日本军阀,周峰扮演土肥原,钱千里扮演小汉奸,叶露茜扮演农妇,石羽扮演工人。浩浩荡荡由上清寺向城内进发。在两路口到七星岗一带,沿途演出。他们在七星岗街头,圈起了舞台,人流象潮水似的踊来。邵伟、孟君谋维持秩序,赵丹大声地向观众讲解了《汉奸和十字舞》的剧情。在演出过程中,广大观众不断发出一阵阵口号声。演出结束,还久久不愿离去,跟在演员后面,形成一支声援抗日救国的游行队伍,所有的车辆都被人流堵住。走到都邮街时,有数万观众夹道欢迎,观看了他们演出的《争取最后胜利》、《大家一条心》等街头剧。最后抵达朝天门过街楼,已经夜幕降临,他们继续高执火炬。为群众演出,朵朵灯火映入江心,好似满天星斗撒落人间,发出了明亮的光辉。
为了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和普及戏剧活动,第一届戏剧节演出委员会决定举行“五分公演”活动——即由各专业和业余剧团假座“社交会堂”轮流演出,只收五分钱的门票。这项活动,由肖崇素、任长城、石萍、龙荫榆等十多人负责组织前台、后台的工作。当这项活动开始进行的时候,大家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项普及活动,一定贴钱,根本谈不上募捐。那知进行的结果;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十月十四日是“五分公演”的第一夜。绵绵秋雨,下个不停。负责演出的南渝中学演剧队,在乘车进城之前,他们满以为当晚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冒雨来看演出的,因此准备的节目不多,但当他们乘车到达城内“社交会堂”时,观众早已挤挤十堂,座无虚席。他们演了《我们的国旗》、《重整战袍》等节目,但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演出委员会临时又请来了“自强读书演剧队”、“移动儿童演剧队”等剧团来加演了《打回老家去》,《新十八扯》等节目,才让观众满意而去。
十五日,是“五分公演”的第二夜。这天是星期六,正当天气转晴,秋高气爽,观众特别踊跃。当晚由“儿童演剧队”;“自强读书会演剧队”、 “青年剧社”等戏剧团体,负责演出了《村中牧童》、《滕县血战记》、《我们的国旗》等剧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一夜剧场的大门关了三层,才挡住外面因剧场不能容纳、看不到戏而大有意见的观众。
十七日是“五分公演”进行的第三夜,由“怒吼剧社”:负责演出。他们上演了《女英锄奸》、《死里求生》和《村中口哨》等剧目。这天晚上观众更多,达到了高潮。除了“千人满座”之外,因买不着门票而徘徊剧场门口不愿离去的观众,就有二三百人。《中央日报》于上述14日的报道,还公布介绍了18日至21日的五分公演的内容,以华北宣传队与国立剧校的演出告终。
“五分公演”一直继续了七个晚上。这次演出的成果,使原来以为一定要贴钱的同志大吃一惊。他们不只是受到群众的赞扬,就在经济上,也收入近四百元。除了开支,还剩余一百四十多元,他们把这些钱都作为捐献寒衣之用。
各剧团大联合演出四幕大型话剧《全民总动员》,是第一届戏剧节的压台戏。这个戏在演出时;其动员参加演出的演员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收到效果之好,都打破了以往的话剧公演记录,是这次戏剧节的最大的收获。
在第一届戏剧节开始之前,有人就希望有这样一个剧本:它既要有抗战意义,又要能够容纳“所有留渝的名演员”。再者,还要求剧本要有新意。这时,有入就提出一个名叫《总动员》的剧本来。
话剧《总动员》剧本,是由宋之的、陈荒煤、舒群、罗烽等四人创作的。这个剧本出版之后,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在第一届戏剧节开始之前,这个剧本被一些演员和剧作家推荐到演出委员会,宋之的认为“《总动员》里所触及的许多问题,到了当时,有很多已经是次要的了”,“剧情稍有不适目前的需要”。演出委员会便推举曹禺和宋之的二人负责修改。
在改编当中,除了保存人名和极少部分原意之外,增添了许多新的情节和内容,基本上是“重新写的”。他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修改完成。为了表明新剧本与旧剧本的血缘关系及其区别,取名为《全民总动员》。其主要内容,是描写某救亡团体在抗日活动中所从事的复杂斗争,并动员全民努力抗战,争取最后胜利。
第一届戏剧节演出委员会推选余上沅、曹禺、宋之的、沈西苓、应云卫等组成了导演团,由应云卫担任执行导演。赵丹、白杨、曹禺、王为一、张瑞芳、施超、魏鹤龄、舒绣文、顾而已、耿震、寇嘉弼、宋之的,章曼萍等上百个演员登台演出。“几乎都是国内话剧界的优秀选手”。应云卫是“一向以善于处理群众剧见称”,他在《全民总动员》里,对每场戏都能应付自如,面面顾到,使全剧有明快的动作,有适当的舞台面,造成了一种根据剧情发展而来的必然的气氛,使观众对每场剧情的发展有“应当如此”的感觉。《时事新报》对此作了高度评价。
这个由于是全国第一流剧作家创作的剧本,并由第一流的导演和第一流的演员参加导演和演出。在“国泰大戏院”公演了第一场之前,由重庆各报刊登广告,介绍上述演出阵容及票价。《中央日报》于29日刊出的广告,以“第一届戏剧节征集寒衣话剧联合公演四幕国防剧《全民总动员》”为题,介绍了编剧、导演、演员阵容、演出日期、地点和票价。结果是荣誉票(50元)同预售票在头—天就卖完了。
于十月二十九日下午七时该剧正式演出时,整个戏院座无隙地。每场时间虽长至四小时,始终支配着观众的情绪,获得一致的热烈赞美。在国泰共演七场,至十一月一日为止,观众在一万人以上。场场满座,七场票款收入共计一万零九百六十四元,除去开支外,余款全部捐献作为前方战士添购寒衣之用。在当时无电视与电影之际,此剧卖座与观众之盛,可谓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