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钱念孙代表:把好阅读前的质量关
2015年03月16日 作者:金 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把好阅读前的质量关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评论家协会主席钱念孙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有过太多的论述。博尔赫斯就有一句名言,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但是时代不同了,天堂也可能会出现雾霾。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阅读的浅表化、创作的浮躁化。”在谈到当前的阅读问题时,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评论家协会主席钱念孙如是说。在他看来,网络时代的阅读呈现多元态势,过去主要是看书,现在则有各种各样的屏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阅读客户端。钱念孙说,形式上的多元化没关系,关键是阅读要有质量,因为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来源,也是消化、沉淀知识的重要渠道。当下最大问题是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原因有时代整体风气的浮躁,也有接受渠道、阅读形态的过于多样。“传统的阅读,使你聚精会神地思考、追寻一个问题,这对我们更好地培养主见、定力、思想很有好处。”

  改变现状,推动有质量的阅读,钱念孙认为作家和评论家能做的就是拿出最好的作品:“你写出的东西要让人家看得下去,还要爱看。”古人说开卷有益,现在是不是依然开卷有益?周围有朋友问,读那么多小说有什么用?现在一年有几千部小说出版,大部分有没有营养?是不是还有一些质量不良的残次品?一个孩子要是看了不好的书后,最初的一点阅读兴趣是否也会消失殆尽?这样的精神产品,和加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有区别么?对于这些问题,钱念孙表示,现在有人一年出几本书,甚至十几本书,但是质量都很一般,艺术创作变成了文化快餐。钱念孙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帮我们澄清了很多问题。过去大家认为写得多是好事情,收入也多,影响也大。实际上作家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说到此处,钱念孙举了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例子。杜牧是做诗快手,一生写了很多作品,他在去世前搜集了自己写过的诗作,大部分付之一炬,仅留下三百多首传世。与古人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有些人搞创作甚至成立了写作班子,将拼凑的作品推向社会。钱念孙说,这种做法不仅不值得提倡,还应该受到批评。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三无”产品,人们发现了会投诉,精神产品也一样。过去作家出书、发文章,都有编辑严格把关,现在很多情况是给钱就出书。面对这种现象,钱念孙指出,作家评论家一定要为自己的作品负责,要放慢速度,写出精品。

  高质量的阅读,永远少不了对文化经典的品味。去年教师节,习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他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对于在中小学中加强诗文教育,钱念孙觉得非常重要。在他看来,古人文章之凝练,很多是千锤百炼才达到的境界,现在的很多创作则太过随意,就像白开水一样。他觉得,现在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知识,以科学知识、外语知识为主,这些多是技术性的,现代社会出现的道德滑坡、思想滑坡、人情冷漠,这一系列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民自幼所受的人文教育不够,而学习古诗文精品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钱念孙说:“阅读古人的诗文不仅可以让孩子从小感悟中国语言之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细腻性,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一首《春晓》,简单的四句,就把人与大自然之间那种微妙的感受传达了出来。古代诗文中还有很多富含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升华,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不胜枚举。”

  也有人担心,在中小学中增加古诗词教学,会不会带来阅读上的障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这也是很久以来教育界都在争论的一个话题。钱念孙觉得,现在看到一篇古文或者古诗词,觉得文字上有隔膜,正是因为我们过去接触得太少,所以导致对一些古文字看着陌生,对有些句式的表达不习惯。钱念孙说,实际上只要适度调整,特别是能在小学、初中阶段让孩子对古代经典有一点接触,经过训练很快就能掌握古诗文的最基本规律,以后会越看越容易。适当增加经典作品的阅读,虽然一开始有难度,但会让人一辈子受用不尽。

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
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闭幕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闭幕会
张德江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张德江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习近平等出席政协闭幕会
x11.jpg
【两会剪影】两会上的“半边天”
1111.jpg
中国艺术报记者采访迪丽娜尔代表
6.jpg
韩红走出会场
7.jpg
王兴东在步入会场时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