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美术馆公益服务的双向性:面对民众也面对艺术家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
跨界可谓今年委员们提案的一个亮点,而民生是其中的重点。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的提案涉及打击拐卖儿童以及水安全问题。他坦言,水污染的问题是在写生的过程中发现的,这与他心中的圣洁山水理念相背离,为此他花掉很长时间去调研,希冀找出问题症结所在,重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当被问及美术领域,他也有着自己的担忧。
“很多人误解艺术家老是在卖画,而不去创作主流美术作品,其实他们很苦,要自己掏钱去办展览。”许钦松指出了一个似乎在恶性循环的问题。“现在的美术馆有两种,一种是具有引领性的、高层次的国家级美术馆,另一种是民间美术馆。国家级美术馆免费对公众开放,运营资金一方面来自国家政府的支持,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展览场地的租金,这样就把支付的压力转移到了画家身上。”许钦松说,作为一名画家,在美术馆办展览,场地租金加上出版画册、宣传等费用少则一百多万,多则三四百万。面对这样高昂的开支,年轻的艺术家由于缺乏机会和条件争取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只能对着美术馆的大门望而却步。没有传播的有效途径,缺少市场的有力托举,他们无法被社会认知和接纳,艺术价值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一直处在被冷落的状态。为了解决租金问题,他们被迫去画市场上需要的作品来筹集资金,而且是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出售,长此以往,就把自己的很多时间耗在这上面。此外,一些七八十岁的、曾经为美术事业做过很大贡献的老艺术家们也很难进入国家级美术馆办展览。在许钦松看来,在这种状况下还要号召艺术家为人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确实有点难。
“美术馆属于公共事业机构,需要政府及社会的大量投资和赞助。自美术馆免费时代到来之后,美术馆的运营更大部分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即使如此也仍然经常面临资金紧张的困境,而民办和私营美术馆的生存压力更大。虽然国外有许多成功运作的美术馆模式供我们学习参考,但是,在资金短缺、处境尴尬、观念陈旧等问题困扰下,美术馆进行全面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仍然不够成熟,这种状况下让美术馆承受全部公益服务的压力也有些勉为其难。”许钦松也考虑到了美术馆自身的难处。“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的艺术家的展览活动除了可以向政府申报经费之外,还有大量社会基金的帮扶。而在我国,政府的资金很难争取到,社会基金又没有培育出来,这就使得一些艺术家陷入很尴尬的境地。”
许钦松表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政府资金要有一个公平的申报平台,优秀的项目、优秀的艺术家可以提出申请,并由一个专业的部门来进行评选,使资金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另一方面,国家应从文化战略的角度鼓励建立社会基金,并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上给予倾斜。“既有政府资金的支持,又有大量社会基金的帮扶,这就解决了那些有学术水准、有创新能力,却没有资金支持的艺术家进馆难的问题,艺术家们就可以在这片沃土中心无旁骛地创作了。”许钦松说,“文化艺术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公益事业是弘扬人性真善美、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在政府基金之外,各地方政府建立与之对应的艺术基金,让其成为‘种子基金’,同时吸引企业与社会踊跃参与,鼓励地方艺术家积极创新,繁荣创作,为地方城市发展提供原动力和创造力,也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