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和盛小云委员对“送文化”活动建设提出建议
2015年03月11日 作者:董大汗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者按: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志愿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送文化”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在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对“送文化”的认识还存在盲区和误区:比如,单纯地强调从城到乡单向度的“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所有问题;再比如,过度强调“送文化”的公益性对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而这些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新课题,也引起了一些政协委员的深入思考。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和盛小云在对“送文化”活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在“送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农村文化自身的建设,并处理好免费与收费两种文化服务之间的关系。这些意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既要送文化下乡,也要重视农村文化自身建设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但一段时期以来,传统村落空间、民俗民艺样式、文化传承人以及可发展生产的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文化资源流失加剧。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认为,这一现象的症结在于农村文化建设没能与农村生产生活充分结合。此外,在过度强调城市化进程的环境中,所谓城市“文化下乡”以及消灭所谓的“城乡差别”往往是把农村当成了没有文化的区域,切断了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化”之根,对文化生态构成人为破坏,引发文化的“水土流失”。因此他提议:不要总提送文化下乡,要尊重农村文化自身建设。

  潘鲁生分析认为,这种“水土流失”主要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传统乡土文化被边缘化,恋土情节趋于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农业生产缺乏科技吸引力,农村生活缺乏文化活力,村庄格局缺乏协调性推进,制约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结构缺乏内在文化支撑,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缺乏文化认同,并导致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其精神素养和知识技术等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发出了具体的社会问题并对城市相关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构成了影响。

  面对农村文化的“水土流失”问题,潘鲁生强调要关注农村自身文化建设,涵养文化水土,修复文化生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真正提升生活质量,让人们有家园的归属感、家族的荣誉感、家庭的幸福感,愿意衣锦还乡。他建议要尊重农村自身文化建设,关注文化生态,对空壳空巢的村落进行内容补给,发掘盘活农村文化资源,激活农村文化的活力,提振农村文化面貌,促进传统文化再生,恢复乡规民约,鼓励精英文化知识等回归乡村。具体而言,民俗活动是一种文化凝聚力,传统村落保护要有生活内容,要有传承人。在一些传统村落,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俗信仰,可以自发恢复一些地方性民俗礼节活动,包括自愿举行的宗亲祭祀活动,鼓励恢复本地优秀的乡规民约等。他以云南的一些传统村落为例分析,认为在那里家家户户都有供奉宗族和随时代更新的“天地国亲师”,是当地老百姓朴素的信仰,也是民间的文化血脉,对于这种文化的凝聚力应当重视和维护。

  此外,潘鲁生还建议专家学者可以组织志愿者,帮助开展乡村口述史整理,修家谱、族谱,留存村落记忆,增强传统村落的向心力,开展传统村落宣传,增强村民的文化优越感;一些拥有丰富且富有特色的手工艺资源的传统村落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手工艺,鼓励村民从事传统手工艺劳作,以家庭作坊为主体,前店后坊,成立农村手艺合作社,并加强高校和专业设计机构的教育科研协作,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在手工艺资源特别充分、而且手工艺形式适宜的村落,可以完善手工艺循环经济模式,实施手艺品牌战略,形成既保护文化遗产又使村民致富的发展特色。

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
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闭幕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闭幕会
张德江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张德江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习近平等出席政协闭幕会
x11.jpg
【两会剪影】两会上的“半边天”
1111.jpg
中国艺术报记者采访迪丽娜尔代表
6.jpg
韩红走出会场
7.jpg
王兴东在步入会场时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