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世济、梅葆玖、朱世慧眼中的戏曲传承之道
2015年03月09日 作者:李 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留得住剧种却留不住观众,意义何在? 

——全国政协委员李世济、梅葆玖、朱世慧眼中的戏曲传承之道 

  豫剧《盘夫索夫》采取“老戏新演”的表演方法,并充分借鉴、运用了越剧、黄梅戏等剧种的表现手法,唱腔柔美委婉,表演生动别致,剧情节奏紧凑,耐人寻味 王利民 摄 

  82岁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腿脚不太灵便,最近还不得不坐上了轮椅,但她却没有放弃去剧院看戏的习惯。演了一辈子戏,看了一辈子戏,李世济发现如今的戏跟过去的戏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配角的水平。“过去的京剧,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都有大家。一出戏演完,不管哪个角色单拎出来,都令人记忆犹新。但现在的戏呢?演得好的常常只有老生和旦角,其他配演的水平跟主演的差距很大。”李世济忧心忡忡地表示。

  配演看似戏份不多,却影响着整台剧目的水准,配演水平的下降,实际上拉低了剧目的整体质量。“这会在无形之中加快京剧观众的流失,所以是必须正视的大问题。”李世济坦言,如果说老生和旦角行当如今还有一定的造血功能,那么丑行、武行的人才断档问题已到了燃眉之急的地步。“比如丑行,现在高水平的演员不过寇春华、朱世慧寥寥几人。他们年龄都不小了,再往下数,年轻的丑行演员,能撑得起台面的真没有几个。”李世济曾问过几个年轻丑行演员会演几出戏,年轻演员毫不讳言道,除了平时常演的那几出,都不会。“这样缺乏艺术积淀的演员,怎么可能演好戏?怎么可能留得住观众?”李世济说。

  丑行出身的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关注的却是武行。“有些武行演员,年轻时是剧团的骨干力量,但由于演武戏容易受伤,他们到了30多岁往往就已是全身伤病,没办法再从事武戏演出了,只能被迫转行。”朱世慧介绍,武行演出的危险性相当高,待遇又普遍偏低,以至于现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当:“高水平的武行演员奇缺,高水平的武戏技巧更是少见,这极大地影响了舞台的表现力。”

  其实不只是武行演员,由于缺乏商业演出机会,今天大多数戏曲演员的工资都很低,特别是年轻演员演出一场戏,有时只能得到可怜的几十元报酬。“仅靠这点微薄的工资,他们根本无法养活自己。”朱世慧表示,“戏曲传承靠的是什么?是一代一代艺术家的口耳相传。青年戏曲演员需要生存,如果温饱都无法解决,又该如何弘扬民族艺术瑰宝?”

  朱世慧的疑问,引发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快速消费的互联网时代,古老的戏曲艺术还有没有活路?也许,戏曲传承不能只靠艺术家,还得靠观众,只有得到观众的爱,戏曲才会有未来。可是话说回来,戏曲怎么发展才能留得住观众呢?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对戏曲的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他曾多次提交提案,建议京剧走进中小学,在他看来,让孩子喜欢的戏曲才是有未来的。“让孩子喜欢京剧其实没那么难。京剧中最常表达的理念是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梅葆玖说,“京剧中所表现的仁、义、礼、智、信,其实完全能够与语文、思想品德、政治等中小学科目的教学相辅相成。只要将京剧教育与通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它就会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中去。”

  不久前梅葆玖在电视上看到,几个中国孩子在国外旅游时,竟然在教堂的圣池里洗脚。“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就是小皇帝,做什么都对。家长的纵容和娇惯令很多中国儿童缺乏教养、不遵守公共秩序。”梅葆玖认为,人类有爱心,也有阴暗面,孩子不教育不成器。“要让孩子知道怎么做人,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十分关键。那么,如何利用趣味性的方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京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看戏学做人,戏曲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和思想,在这些艺术家眼里,观众喜欢上了戏曲,就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诗歌、喜欢上音乐、喜欢上舞蹈、喜欢上美术,喜欢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从而成长为一个美好的人。这是戏曲之于观众的价值,也是戏曲得到传承发展的基础。

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
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闭幕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闭幕会
张德江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张德江主持闭幕会并讲话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习近平等出席政协闭幕会
x11.jpg
【两会剪影】两会上的“半边天”
1111.jpg
中国艺术报记者采访迪丽娜尔代表
6.jpg
韩红走出会场
7.jpg
王兴东在步入会场时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