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代元年被颠覆的电影产业
 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格局骤变,互联网基因的新电影品牌纷纷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纪录,如乐视的《小时代》三集电影票房超13亿元,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数字。
 继中国第五代、第六代电影之后,“电影互联网”的产业融合时代宣告到来——“网生代”。而且,“网生代“将开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坐标,是更残酷的朝代更迭。
互联网重塑电影业:内容为王?渠道为王
 “网生代”概念的产生的大体背景是,互联网的思维和基因,正在改造任何一个传统产业,只不过,由于产业特征不同,不一定每个行业都有另起炉灶的“网生代”机会。但这的确让当下的传统产业患上了“焦虑症”,因为这是规则的改变,是整个行业的选择,规避不开。电影产业就遭遇着这样的拷问。
 “网生代”是所有人的小时代。在混交的时代,说谁抢了谁的饭碗,这是一个逻辑性的错误,应该关注增量的连接红利,而不是在存量里纠结。
  有人说,2014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元年,也就是说基于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品牌们开始蠢蠢欲动,这个“定义”的潜台词,跟以往中国电影的历史划分不同。以往,一直讲“第五代”、“第六代”电影,多是从时间及导演的风格来界定,前面是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代表人物,后者则代表新的派别,改变的是电影的作业流程、表现形式以及对导演对艺术的理解,比如打碎故事的叙述性,割裂剧情的连贯性......
  “网生代”,这么看,更像一个断代史,是用另外一个维度来重新定义电影,而不再是以“导演”的本位主义来界定,“网生代”尤其是颠覆了过去电影产业的IP、生产、创意、营销、发行、衍生产品及服务等整条链上的运营方法、模式。所以这是颠覆,是有机会取而代之的玩法,不是在某个环节上的更迭。这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阅读详细】
当电影产业遇到互联网时代
从2014年开始,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电影行业,关于互联网与电影的战略合作、并购、融资纷至沓来。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将往何处去?
电影也要被互联网颠覆吗?
从根本来看,移动互联网并没有根本改变电影的的商业本质,互联网是很难把观众从电影院拉回家中的。电影的大块大屏,给人的感觉就是与互联网井水不犯河水,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的局面。
商业化电影,内容为王or渠道为王?
2014“网生代”元年:电影产业谁说了算?
  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随着商业地产的高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的眼球;文化商品本身的特殊属性,又将所有的喧哗放大成了喧闹,继而再演变成了喧嚣,让一切都变得错综复杂。
  随着影院观影人群的迅速扩大,一部电影在艺术水准方面所能达到的标准很难被统一划分,因此大部分从业者以及围观者都在用票房衡量电影的成败。但是电影市场的整个运营体系短期内又很难跟上市场规模的增速,一个电影项目的市场表现往往变得非常不可控。于是,所有的人都将电影行业归类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给它赋予了浓厚的戏剧性色彩,将它与赌博之间直接划上了等号。似乎进入电影市场,就必须要准备好开始一次无依无靠的冒险,在这样的思路下,产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投资行为,也诞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电影项目。
  为了给纷乱的市场环境去一下噪音,让更多新进入的从业者能够更好的理解电影市场,下面我尝试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市场特性做一些总结,这些特点并非电影行业独有,也并非难以发现,只是掩盖在娱乐八卦之下,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实质上却代表了电影市场的主要表征。【阅读详细】
三大特性看明白中国电影市场
如果在北京几个固定的地方走一圈,你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以这样的演员阵容,又是XXX导演,只要投资达到XXX,票房肯定达到XXX”。这个公式真的成立吗?
当电影成为生活的刚需
当代生活的社交特性,是时代特征的第一大表现。电影成为生活的刚需,首先就是成为社交生活的刚需。人们到了影院才与他人找到了共同语言,而在大马路上,这种沟通是子虚乌有的。
粉丝就是生产力,票房与口碑孰重?
粉丝就是生产力 互联网颠覆中国电影游戏规则
   从2011年暑期由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的惊艳爆发开始,“粉丝电影”成为了全行业的热词,2013年的《小时代》系列更是将这个“类型”的能量引爆,但这与电影工业传统的“明星电影”有什么区别呢?
   “就商业电影来说,有两个支点,一个是卡司(大导演与明星),还有一个是类型。今天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观众去电影院消费电影还是会从这两个点出发 。所谓粉丝电影,就是电影观众去追逐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愿意为明星去买单。从传统经济、工业时代到今天,其实一直是这样的,粉丝电影只是换了一个表达方式,仍然是去为明星买票,从内涵上来说并没有新的变化,只不过是消费明星的渠道和方式有了变化。
   “就粉丝电影而言,这些明星的粉丝是不是习惯观影的人群,或者说是不是电影行业定义的常态观众,这个问题很重要。这些人不一定经常去看电影,但是他会为了他所追捧的偶像去愿意花这个钱,而因为这些粉丝的流入,让这些电影有了票房高企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新的行业现象,这个其实是超越了传统电影行业的正常逻辑的。 【阅读详细】
“粉丝电影”:到了该刷新电影定义的时候了
粉丝电影已经将传统的电影意义弱化,更突显或放大的是“粉丝”,只要是有粉丝疯狂追逐的明星就可以用其为主角的影像制造电影。我把它称之为大众娱乐影像产品。
中国电影:高票房如何有好口碑?
中国电影绝不能只停留在追求感性的生动外观、追逐娱乐与消费的层面。必须不断强化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文化品质,否则很难得到观众普遍和持久的认同。
结束语
  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电影公司在内容制作上有优势,但互联网巨头们掌控着渠道。失去了渠道,电影再好信息无法传递,院线的吸金能力也会下降。
  互联网盯上电影是座潜力金矿,以其更娴熟的资源整合能力利用自身的平台、渠道和资源优势为其保驾护航,挖掘票房空间带动市场火热,拓展衍生市场的开发,将为电影产业注入更多元的商机,这系列动作反过来将扶持电影在艺术道路上百花齐放。
  互联网资本将电影产业逼到了眼下这个十字路口,你当它推手贵人也好,洪水猛兽也罢,变革是既定且永不停歇的。马太效应和张弓效应并存,忧心忡忡倒不如投身潮流谋寻腾飞新起点,走在技术前沿玩得出花来也是本事。
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