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双白委员:别让城镇化变成没文化的人的城镇化
2014年03月12日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群、都市圈迅速崛起。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城市657个,建制镇19683个,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一节来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变是,从土地城镇化提升为人的城镇化,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了不起的认识深化,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是“新型”的关键。但是我认为,目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城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尚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还没有自己的地位。在很多地方的城镇化规划中,指导思想本质上还是以拉动内需、增加GDP为核心,只字不提文化建设;在一些由国家多部委联合的顶层设计中,也缺少关于城镇化建设当中文化建设的明确认识和准确表述。如果长此以往,城镇化将会变成没文化的人的城镇化,其结果恐怕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一切向钱看,只要高速GDP,不要可持续发展的倾向将要重演。

  二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不重视文化组织的重要性,面对各地文化组织消失殆尽,无动于衷听之任之。农村的传统文化组织形式多样,曾经生龙活虎,在传统道德和传统知识教育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所描写过的社戏对他幼小心灵的熏陶,中国舞蹈先驱吴晓邦所记忆的江苏太仓道观中的道教艺术对他心灵的哺育,浙江东部地区的小歌班对于越剧大师袁雪芬心理和艺术上的培养,都是依靠传统文化组织的力量来实现的。以安徽花鼓灯为例,安徽是一个村村有花鼓、处处有灯班的民间歌舞的海洋,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绝大多数歌灯、班子都彻底消失了。不重视、不保护、不创新最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组织,那么文化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我担心如此这一轮中国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有可能使得一息尚存的中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被又一次大规模地扫荡、颠覆和损毁。

  三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将认识和表述局限在历史建筑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而严重忽略了文化心理空间的保护。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认识,并且得到各国政府的清晰认识,文化的本质其实是存在于人类心理空间的。

  鉴于上述问题,我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积极保留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场所,构架文化标志;另一方面要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形态,保护优秀的文化艺术品种及其经典剧目,高度尊重和注意保留中国古村落的许多优良习俗,形成真正可用的文化空间。没有文化空间,就谈不上文化的心理空间,心灵失去了居所,文化又何处存在?如果两三亿农村转移人口都住进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但是他们的心理没有发生转移,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空洞,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其结果难免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社会冲突。

  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中国广大农民在新型城镇建设中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转化,而不该是简单的农业土地工业化和农村建筑的高楼大厦化。因此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在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应该高度尊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社会文化组织的建设。从文化角度来说,必须把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组织建设当做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给予高度重视,尽最大努力保留多样的文化组织。

  把具有各种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地方教育之中,给地方教育更大的自主权;在统编教材之外,给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材更多的机会,正式进入地方的课堂。此外,应该高度重视新媒体传播力量在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各种新媒体的灵活多样、快速便捷、吸引年轻人的特征,应该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力量认真编辑写作和制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新媒体所需要的内容,广而告之,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最新的传播手段结合起来,让中国文化常青树在年青一代心里扎根发芽结果。

  (本文为冯双白在3月7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文艺界联组会上的发言。记者董大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126261487_13946802800321n.jpg
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
126263152_13946961907781n.jpg
张德江看望参加人大会议报道的新闻工作者
126260408_13946731038341n.jpg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
126254234_13945964230721n.jpg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闭幕
126263696_13947010110101n.jpg
全国人大会议闭幕 靓丽少数民族女代表引关注
政协委员挥手话别:明年两会再相见
政协委员挥手话别:明年再相见
“移动采访”
“移动采访”
步伐整齐的警卫
步伐整齐的警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