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3年提案建议“推广‘希望画院’模式,破解农村文化艺术发展瓶颈,实现精神文明成果基层共享”之后,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又呼吁:以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在何水法看来,推进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绝对不能忽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是何水法多年来始终关注的课题,他通过多次到基层调研发现,不仅城乡之间存在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且在不同区域的农村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发展不均衡现象。因此,在近几年的提案里,他针对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法。
2012年,他以河南洛阳平乐牡丹画村为例,建议各级政府针对当地地方特色,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了推动特色文化,他捐资100万元筹建“希望画院”,支持平乐村打造牡丹写生与创作基地,以此吸引更多的绘画人才到此交流,切实提高当地农民画家的水准,帮助他们在创作水准和经济回馈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何水法的努力推动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平乐村在一年间专业画师增长了200人,从业人员总数达到了1300人,创收达5000万元。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平乐村别具特色的牡丹画作更带来了丰厚的文化效益,对此何水法颇感欣慰。鉴于此,2013年他提案建议推广“希望画院”模式,在广大农村针对当地特色建设“希望剧院”、“希望文化院”等机构,如同建立在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一样,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扶植引导,使之完成转型提升。
就在同一年,浙江省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列为年度十件实事项目之一,旨在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这与何水法提案建议的“希望文化院”建设不谋而合。因而,今年的提案,他着重强调以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系统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何水法看来,“要丰富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必须尊重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文化个性,把农村的民主建设与调动农民在本土创业的积极性有机结合,利用农村土地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低于城市的优势,加强文化技能的培训,鼓励劳动密集型和环境和谐型的文化产业下到农村”。而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场地和平台,可以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拓思路、提供借鉴,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的途径。
在提案中,何水法提出,在文化礼堂以及类似设施的硬件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应及时充实农村文化的内涵建设与资源支持,要把“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这一指示进行细化,通过有关部门统筹,指导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手段和办法。他还特别指出,在部分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资源流失较多的地区,应当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切忌流于形式和走过场。
何水法相信,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这8个字,进一步提炼功能定位,利用文化礼堂建设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公共服务的平台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对于繁荣农村文化、养成文明礼仪,以及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还保留着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关注农村文化发展,也就是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何水法说:“我这几年不遗余力地建议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就是想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里培育文化的种子,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农村开花结果!”(记者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