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23:14:18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 | 文 联 | 文 学 | 戏 剧 | 电 影 | 音 乐 | 美 术 | 曲 艺 | 舞 蹈 | 民 间 | 摄 影 | 艺术交流 | 文联报刊
书 法 | 杂 技 | 电 视 | 专 题 | 评 论 | 维 权 | 文 博 | 图 片 | 展 厅 | 文 献 | 名 人 | 文艺评奖 | 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联简介
·文联章程
·主 席 团 ·党组领导
·书 记 处 ·机关部室
·办事指南
·第八次文代会 ·第七次文代会
·第六次文代会 ·第五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 ·第三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电视舞蹈和艺术舞蹈 双行线,单行线?
http://www.cflac.org.cn    2011-09-16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白志群|中央电视台导演、高级编辑

    刘春|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生|《中国舞蹈》专刊记者

白志群近影

刘春近影

    CCTV电视舞蹈大赛给大家带来了另一种舞蹈空间,令越来越多的中国乃至世界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创新的成就

    张生(以下简称“张”):两年一度的CCTV电视舞蹈大赛又临近了,您是大赛创办人和亲历者,可否介绍一下中国电视舞蹈大赛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的艺术高度?

    白志群(以下简称“白”):CCTV电视舞蹈大赛创立以来自始至终的宗旨都是为舞蹈发展推波助澜,发现更多的优秀舞蹈人才和作品,扩大舞蹈在公众的普及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舞蹈、关注舞蹈。记得第二届CCTV舞蹈大赛,在许多观众来电来信中,有一位偏远地区的观众激动地表示:“平生从未见过这样的舞蹈,现在通过电视才知道舞蹈是什么样的!”许多人因此得以走近舞蹈,提高了鉴赏力,学习舞蹈的热情高涨。除了舞蹈普及的意义,电视舞蹈大赛更主要还是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展示了舞蹈工作者奋斗的历程和结果,参赛者不少是国内几大舞蹈赛事中涌现的佼佼者,可以说它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舞蹈演员和舞蹈作品。我曾经向一些非常想参加CCTV舞蹈大赛的国外同行展示了赛事的光盘,让这些国外舞者非常赞赏和惊叹,感慨中国的舞蹈水准太高了。中国舞蹈演员确实太优秀了,技巧和表现力都很强。但就优秀舞蹈作品而言,虽不乏好作品,但量确实不够。可以说CCTV电视舞蹈大赛给大家带来了另一种舞蹈空间,令越来越多的中国乃至世界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发展创新的成就。

    刘春(以下简称“刘”):CCTV舞蹈大赛从创办至今,对于中国舞蹈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剧场舞蹈在一个全新的平台空间里,获得了世人前所未有的关注,大赛在扩展了舞蹈受众群体的同时,也从另外一种视角激发了舞蹈的创作。CCTV舞蹈大赛一直坚持着舞蹈专业的严谨和标准,特别是在众多选秀节目风行的时候,CCTV舞蹈大赛依然能够保持这份艺术的本真和挚诚的情怀,全国的舞蹈从业者们也很珍视这片天空。

电视舞蹈《伞》

    我想两者主要的区别还在于受众,在电视媒体这样一个大众传媒的优势平台下,舞蹈获得了空前的受众群体

    张:具体而言,电视舞蹈大赛与传统的剧场式舞蹈大赛有什么区别呢?

    白: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太多区别,在比赛舞种设置和是否通过电视呈现之外,本身区别不大。在比赛舞种设置上,其他舞蹈大赛基本是以某一舞种或某一形式来进行比赛的,而我们的电视舞蹈大赛的展示面宽,每届可以同时涉及到多个舞种和年龄段,包括幼儿、业余在内的不同参赛对象,这是区别于其他舞蹈大赛的。但在比赛方式上都是通过演员舞台表演,评委的评判来进行操作,评选的标准和原则基本一致,包括因为专业性强,这两类比赛的评委人选也基本相同。但相对而言,电视舞蹈大赛因为是直面广大电视观众且播出时间有限,所以对节目时长有不超过5分钟等规定,同时央视采用了现场打分亮分的方式,接受大众监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刘:电视舞蹈挖掘出舞蹈在剧场中所没有呈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令观众从全新的角度观看舞蹈,认知舞蹈。我想两者主要的区别还在于受众,在电视媒体这样一个大众传媒的优势平台下,舞蹈获得了空前的受众群体,舞蹈中不同的从业者,舞蹈编导、舞蹈教师、舞蹈演员、舞蹈理论家都在这个平台上为广大观众所认知,潜在地拓展着舞蹈发展的空间。

    全新的电视艺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探索,扬长避短,把握好交叉、兼容的分寸,探寻电视艺术的个性、规律,成为其他传统艺术和以往的媒体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新艺术

    张:您做过的电视舞蹈,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一部,为什么?

    白:大家比较熟知的可能是电视舞蹈《扇舞丹青》,我个人也比较偏爱这部作品。《扇舞丹青》的创作,首先是从创意构思到意境铺设、舞姿韵律、舞蹈过程、画面变幻等等,都是以“虚拟”为统一底蕴的。水墨画为描绘丹青之舞铺设了独具风格的场景;舞姿韵律从描绘丹青中生成,同时运用了三维动画的手段,勾勒出富有线性美的中国国画,编织出了人·舞·画三者和谐交融的美好境界。舞扇点到之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应运而出,形成了“画在舞中生,人在画中舞”的情境,做到了电视、舞蹈两门艺术的运用和整合。新的电视艺术的产生,既有对传统艺术和以往的电影、广播、唱片等媒体艺术的继承性、交叉性、兼容性,同时又是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门类,电视舞蹈会沿着自己的规律发展向前。全新的电视艺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探索,扬长避短,把握好交叉、兼容的分寸,探寻电视艺术的个性、规律,成为其他传统艺术和以往的媒体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新艺术。

    我后来还拍摄过其他形式的舞蹈艺术片,比如前几年拍摄的情境舞蹈艺术片《青春日记》,这部艺术片要构筑的是舞蹈与生活的融合,探索形成电视化的生活舞蹈叙事风格。可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刘:电视舞蹈作品《伞》和《生命》,在央视第一届、第二届舞蹈大赛中都获得提名和奖项,也是对于我从事这门新兴艺术形式的重大的肯定。《伞》是和几个好友独立拍摄制作的,在当时很拮据的情况下,大家依靠热情,拿起摄像机,走上街头,在户外取景,历经冬夏拍摄而成。现在很怀念那份很纯粹的状态。而且那种作品在传统舞台上无法复现。其实当时这种类似舞蹈艺术片的作品能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被认可,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伞》也代表了我在电视和舞蹈之间碰撞、探索中最初的思考和创作方式,我自己很珍惜那一切准备从零开始的冲动。 

电视舞蹈《扇舞丹青》

    娱乐节目的轨迹,大都有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的文本转型脉络,电视与受众的关系演变为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系

    张:由美国真人秀“舞林争霸”发端,国内不少省市电视台如今也推出了不少电视舞蹈选秀,您是如何看待这类节目呢?

    白:电视选秀类节目多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娱乐化。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人们大都有轻松愉悦的心理需要,所以电视节目里有娱乐化的解构与表达。纵观美国娱乐节目的轨迹,大都有从“娱乐大众”到“大众娱乐”的文本转型脉络,电视与受众的关系演变为生产商与消费者的关系,而电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自身应具有文本意义和艺术价值。我们不排斥娱乐性艺术节目,但量有所控制,质上也要把关。我曾经看过一些很早以前现代舞的电视录影,很有特点和感染力、冲击力,在情感表达、方式运用、艺术展示等诸多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但有的内容却值得商榷。作为面对公众播出的电视节目还是要以积极向上、激励人为主,不能仅仅为了收视率而去吸引和迎合某些趣味,过于宣传灰暗的负面情绪。

    在第三届CCTV舞蹈大赛上,大赛组委会特向参赛单位和个人选送作品上提出补充要求:鼓励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的作品参赛,尤其鼓励表现当代社会生活,体现明亮、健朗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作品参赛。

    刘:国内的舞蹈选秀节目和“舞林争霸”一类的节目在制作、包装和舞者水平上都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且“舞林争霸”选秀节目背后其实是强大的专业阵容,无论是舞蹈编导、舞蹈教师还是造型设计、舞蹈风格更是无所不有,并且形成了极其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国内的秀在竞相模仿的同时,其实在舞蹈的编排、舞种的多样化上还是有差距的。这类节目不仅对于制作单位来说需要一个更国际化、更宽广的艺术视野,同时也需要参与的舞者具备更多元化的舞蹈能力。

    这种节目推出了大量平民化的舞蹈明星,这也将舞蹈的大众化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电视舞蹈提供这样的“相遇”平台,人们通过电视舞蹈的推介、宣传和观看,最终期待走进剧场,观看舞蹈现场,两者必定有交集

    张:国外舞蹈界有种声音,认为电视舞蹈和艺术舞蹈是双行线,前者虽有利于扩大舞蹈的影响力,但并不能为后者吸引更多的观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国外的电视舞蹈环境与我们不同,这种观点在国内并不成立,舞蹈选秀类节目大多不是真正的舞蹈作品,而我们的电视舞蹈大赛主要就是做主流舞蹈,大部分还是剧场舞蹈,可以说是对舞蹈艺术真正的提高和普及,包括因此而带来的剧院票房的增加、观众群的扩大等。

    刘:我觉得电视舞蹈已经在改变着舞蹈的受众,不是说舞蹈的观众最终只能在电视、网络媒体上观看,而是电视舞蹈提供这样的“相遇”平台,人们通过电视舞蹈的推介、宣传和观看,最终期待走进剧场,观看舞蹈现场,两者必定有交集。我第一次看皮娜·鲍什的作品是在电视上,之后就一直渴望看到现场。当有机会亲历现场去看皮娜的作品的时候,就像朝圣一样。剧场的神圣性有着他独特的吸引力。只有让更多大众观看和参与,新媒体舞蹈才有它的生命力。

    张:您参与过“瑞典开拍舞蹈电影艺术节”、“跳格舞蹈录像节”此类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与国外同行相比,什么是目前国内电视舞蹈所缺乏的?

    白:像“跳格”这样的活动关注的对象和吸引的人群还比较小众,比较随意。我们曾经在央视3套的《舞蹈世界》栏目做了两年电视舞蹈作品比赛,这期间推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舞蹈作品,这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做电视舞蹈确实有难处,一是观众普及性不够广,参与面不够广,基础远远不如音乐界。二是电视舞蹈片需要组织人马创作,拍摄,付出时间和精力多,一部舞蹈艺术片至少小半年才能完成。

    刘:其实这两者不具备太多的可比性,上面所述的艺术节中展映的作品其实是特指新兴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类艺术节展映和竞赛的更多是个体艺术家的舞蹈影像作品,具有极强的概念性,舞蹈技术在艺术节中不是评判和讨论的话题,他们更多是关注一部舞蹈影像作品所呈现出的创意、视觉,以及思考角度。

    国内的电视舞蹈主要方向已经转向了通过电视媒体传播舞蹈,暂时不会考虑资助、播放原创舞蹈影像作品。如果说到国内的还在创作舞蹈影像的艺术家们,他们有想象力,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展示机会和资助,因为这种纯艺术的探索,没有任何的商业性。

    电视表现舞蹈的美,是1+1等于2,甚至是大于2,它是提升,而不是削弱,如果表达很准确,二者相得益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舞蹈都适合在电视上表现

    张:有人认为电视舞蹈艺术片能够真正发挥电视和舞蹈各自的优长,解决二者的矛盾,您同意吗?

    白:同意,电视表现舞蹈的美,是1+1等于2,甚至是大于2,它是提升,而不是削弱,如果表达很准确,二者相得益彰。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舞蹈都适合在电视上表现,所以有的观众会反映某些节目在现场观赏更好,某些节目则是电视呈现的效果更佳。对于舞蹈来说,虽然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十分成熟,在国外有的舞台功能丰富,上天入地下水无所不能,但电视有自己的特殊性,有些舞台无法呈现的技术手段能借助电视实现,譬如说动画形象在演出现场插入,历史人物和今天的表演同时出现等超现实手法,都加强了电视和舞蹈这两种艺术的魅力。

    刘:我理解的电视舞蹈艺术片应该是dance for camera的舞蹈影像作品类型,原创的、结合镜头语言和舞蹈动作语言的视觉探索,作品是在对话、矛盾中诞生的,作品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他只能提出问题。

    只有让更多大众观看和参与,新媒体舞蹈才有它的生命力。新媒体舞蹈是视觉化、放大化舞蹈的过程,更是交互、即时、多变的一个过程

    张:您能否预判一下,新媒体舞蹈今后发展的趋势将会怎样?

    白:作为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舞蹈是种新事物,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只要大家努力,不放任,就一定会有成效。

    “电视舞蹈”一词,一方面意味着它是电视语言与舞蹈语言结合的探索,另一方面意味着电视舞蹈必须依托电视的传播平台。它不同于DV舞蹈,可以随性去先锋主义、个人主义,所以,电视舞蹈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了舞蹈受众追索的重任。舞蹈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对于舞蹈的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电视舞蹈作品或电视舞蹈艺术片则是一个工程,需要各方的关注、人才的培养与资金的投入,多做一些有水准有规模的国际性交流,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电视舞蹈作品。

    刘:只有让更多大众观看和参与,新媒体舞蹈才有它的生命力。新媒体舞蹈是视觉化、放大化舞蹈的过程,更是交互、即时、多变的一个过程,舞蹈如何在数字媒体中不被淹没,怎样在数字媒体中重新认识身体,是舞蹈人士所需要讨论和关注的。新媒体舞蹈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观看、阅读、体会、创作的途径,如果脱离了参与者,脱离了大众,发展的方向恐怕就要囿于实验室了。

    外媒观点:电视舞蹈与艺术舞蹈有本质区别

    观众的欢呼声、旋转的射灯、笑意盈盈的主持、Lady Gaga这样耀眼的特邀明星,坐在家里就可以投票……“舞林争霸”和类似的舞蹈选秀节目已经成为电视里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样式。现在的问题是,影响电视舞蹈情感的一些东西,现在已经开始影响到所谓的艺术舞蹈了,在这个有着足尖鞋、芭蕾舞裙,更纯粹更高尚的世界里,要付出的十二分小心完全不亚于杂技,这究竟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对此,许多业内人士也无法给出答案。也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各方因素造成的影响能否真正对艺术舞蹈产生困扰还是促进。   

    虽然电视舞蹈披着艺术舞蹈的外衣,但艺术舞蹈却更加曲高和寡。虽然艺术舞蹈世界的几乎每个人都看到了电视让舞蹈得以普及流行的积极面,但许多人并不相信这会转化为更多的芭蕾舞或现代舞观众。包括著名的雅各布枕舞蹈节艺术总监埃拉·巴菲在内的不少专业人士都认为,那些电视上看到的舞蹈和夏季艺术节以及表演艺术中心的演出有着本质区别。大多数情况下,电视舞蹈强调的几乎都是技艺精湛,够炫够抢眼,而巴兰钦、马克·莫里斯和保罗·泰勒编创的作品则往往具备更宽泛更深层次的情感因素。另外,演出持续时间也完全不同,如“美国最佳舞蹈演员”电视秀每个片段通常只有几分钟,芭蕾舞剧则可以演上几个小时,而且由于高雅艺术的特性,如果上传到网络也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尽管电视舞蹈和艺术舞蹈这两个领域看似有些泾渭分明,但也有人表示在整体包装和边际效应上,电视舞蹈值得艺术舞蹈好好学习和借鉴。艺术舞蹈编导麦金特说:“美国人不想被一个舞蹈作品弄得很费解,他们想了解它究竟是什么,你是怎么创作出这个舞蹈的,这个舞者的个性又是什么?”而电视舞蹈可以通过现场采访和幕后花絮对舞蹈本身和舞蹈人员做更多的说明。所以麦金特表示他的公司也正在尝试做同样的事情,在舞台演出时,会增加舞者访谈和舞蹈背景纪录片的比重,这样将使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唐坤摘译自2011年8月12日《丹佛邮报》凯莉·麦克米兰文章)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联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