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浗鏂囧鑹烘湳鐣岃仈鍚堜細

19125年5月3日 星期六

16:31:29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首 页 | 文 联 | 文 学 | 戏 剧 | 电 影 | 音 乐 | 美 术 | 曲 艺 | 舞 蹈 | 民 间 | 摄 影 | 艺术交流 | 文联报刊
书 法 | 杂 技 | 电 视 | 专 题 | 评 论 | 维 权 | 文 博 | 图 片 | 展 厅 | 文 献 | 名 人 | 文艺评奖 | 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文联简介
·文联章程
·主 席 团 ·党组领导
·书 记 处 ·机关部室
·办事指南
·第八次文代会 ·第七次文代会
·第六次文代会 ·第五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 ·第三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舞剧《丝路花雨》重塑经典获专家好评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丝路花雨》剧照

    8月3日至7日,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于29年前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经过创新修排后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五场。这是在甘肃人民经历了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开始重建家园后向北京奥运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在中华民族百年梦圆之际送给奥运、送给世界的一份大礼。在8月3日的首场演出中,这台来自陇原大地、精彩绝伦、大气恢宏的演出,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强大的演出阵容、精彩的表演让首都观众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

    此次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新修排的大型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共分六幕,以我国盛唐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塑造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的光辉艺术形象,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高度赞扬了中外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厚友情,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盛况。

    该剧女主角英娘由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青年演员孙秋月担纲,男主角神笔张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演员汪子涵担任。演出一开始就让观众连声赞叹。随着对悠远历史的展现,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从千百年前向观众走来,从大漠深处走来,从全世界都在仰视的敦煌壁画中走来,那样鲜活明丽而动人心弦。这是《丝路花雨》特有的风骨神韵,也是它永恒的神奇魅力之所在。随着剧情的发展,莫高窟内、月牙泉边、大漠烽火、古代波斯等场景接连出现,整个舞台大气恢宏、美轮美奂,让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中不知不觉进入剧情。此次创新修排,艺术家们在音乐上下了很大功夫,管弦乐、民乐和电声的相互融汇,极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穿透力和感染力,使全剧的音乐和舞蹈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而音乐的创新更加符合了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展现出《丝路花雨》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舞剧《丝路花雨》创作于1979年,29年来,它以其绚丽多彩、新颖而古老的舞姿和风格独特的舞蹈场面,编织了一曲友谊的颂歌。甘肃省文化厅厅长邵明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丝路花雨》开始了它迄今为止足迹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500场的闪光里程。它以源于敦煌的博大内涵和独有的艺术品位,不断向世界传递着柔和的温暖。《丝路花雨》让广大侨胞们在热泪盈眶之余更加热爱祖国,更使无数外国朋友从此迷恋敦煌,热爱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

    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对于这次晋京演出非常重视,甘肃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更是在保持《丝路花雨》原有剧情不变、敦煌舞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现代手法进行重新编排,以更为宽广而自由的创作心态,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了全新解析和再创。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告诉记者,修排后的《丝路花雨》保持了原有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英娘与神笔张、伊努斯等人的悲欢离合依然扣人心弦,但强化了剧情的内在节奏,使之更加紧凑凝练,情感色彩的变化更加丰富充实。全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将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手法与凝重庄严的敦煌特色、历史特色融合在一起,将高科技手段与舞台设计、灯光设计融合在一起。

    舞蹈是一部舞剧成功的重要因子。陆金龙说,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在突出敦煌舞方面大胆创新,融入更多的现代舞元素,将原有的舞蹈与戏剧表演程式相结合变为以舞蹈本体表演为主,主要人物的舞段更加个性化、主体化,群舞也更为灵动浪漫。每一个舞段的出现都是一次美的体验与享受。29年前的《丝路花雨》在音乐方面完全以民乐为主,修排后则以交响乐为主,对一部分乐曲重新改写,对全剧音乐重新配器录制。服装设计与人物形象塑造密不可分。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在保留敦煌风韵的基础上,对主要人物在不同舞段、不同场景的着装进行了创新设计,对几乎所有的群舞服装也给予了重新设计,使色调更加柔和多彩,风格更加飘逸洒脱,进一步增强了“丝绸之路,花雨缤纷”的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和西部敦煌的地域特色。

    时隔29年,创新修排后的舞剧《丝路花雨》再次让观众眼前一亮,让人们重新记起“美”,重新面对“美”,重新认识并将长久地记住“美”。很多观众看完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纷纷说,早就听说《丝路花雨》很美,看了之后感觉比想象中的更美!

    甘肃歌舞剧院对于经典之作的创新修排是勇敢而极富智慧的。邵明表示,他们尊重经典、学习经典而不拘泥于经典。这一次创新修排则是自己运用全新艺术思维结构舞剧能力的又一次体现,也向世界展现了甘肃特有的精神风貌。(孟祥宁)

    茅 慧:祥云携来新花雨

    “丝路花雨”,一个梦幻般的名字;

    《丝路花雨》,一段古韵优雅的故事;

    29年前,一部舞剧《丝路花雨》带给多少人美的梦幻,美的滋养;开启了多少人的艺术视界,引领了多少人对于舞蹈的追求。英娘、神笔张、伊努斯,这些舞剧形象似乎从天外飞来,又如在历史中重生,虽历29载春秋寒暑,他们身上的熠熠之辉仍能穿透时空阻隔,向我们昭示着人性之善,艺术之美。人们喜爱《丝路花雨》,因为它如同祖国在历经10年浩劫后,在人们荒芜的心田中洒下的第一场春雨,绽放的第一束鲜花;人们无法忘怀《丝路花雨》,因为它的故事如此质朴,显示出历史和生活的逻辑;人们对它心向往之,因为它的舞姿是那么新鲜而优美,“反弹琵琶”几乎是那个时期最鲜亮的舞蹈造型,由此,中国舞蹈出现了一种卓尔不凡的舞蹈语言——敦煌舞。

    舞剧《丝路花雨》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轰动全国,以至于许多歌舞团体竞相学习搬演;第一代英娘的扮演者贺燕云、付春英等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当红明星。如今,这片大地复苏之际的花雨凭借着2008北京奥运祥云,再次飞进人们的视线,这次它带给人们的又将会是怎样一份心悸和感动?

    为了给北京奥运会献上一份厚礼,该剧的演出单位甘肃省歌舞剧院在接到文化部下达的“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参演任务后,集中力量在两个多月内创新修排了这部中国民族舞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修排后的新版于8月3日在天桥剧场的首演,可谓盛况空前。许多观众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不愿离去,大家拼命地鼓掌喝彩,许多人激动得眼中闪着泪光,观众和舞台融成一片情感奔涌。

    这不由得让人感慨和思忖,一部历经29年的舞剧,虽然进行了部分创新修排,但在保持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核心舞段还是那些核心舞段后,何以依然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感召力和生命力?

    当今的中国,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中,大型舞剧的创作在全国此起彼伏,年产量居世界之最。但是,尽管许多舞剧(包括古代题材)都把剧中男女主人处理成以为可以讨得观众青睐的爱情关系,而事实上效果并不如意。《丝路花雨》中的父亲神笔张是莫高窟的画匠,女儿英娘是善舞的才艺之女,这对男女主人是看似平凡的父女关系,然而,他们却撑开了历史内涵与视觉呈现的第一道帷幕:因为父女亲情关系的表现更加贴近中国人传统的情感经脉,他们的生死离别虽看似普通,却更加真实,而艺术的感染力就蕴藏在这份“真实”之中。

    修排新版的《丝路花雨》引进了当红优秀青年舞蹈家汪子涵出演神笔张,并为他设计了展示性格、抒发内心的独立舞段,他扎实的舞蹈功底,投入的戏剧表演,淳朴认真的台风,都为神笔张这个人物不仅增添了许多亮色,更使之生动丰满,尤其是神笔张神游彩绘天堂,与英娘相会极乐世界的第四幕,美轮美奂的佛国伎乐天把神笔张的凄楚心情映衬得催人泪下。原版《丝路花雨》中英娘的“反弹琵琶”、“鼓上献舞”等舞段堪称经典,加上该剧那婉约如歌的主旋律,令人百听不厌,百看不疲。修排新版的英娘扮演者孙秋月,古典舞修养全面,形象姣好,对英娘一角的诠释也丝丝入扣,不温不火,她成功地再现了著名舞段“反弹琵琶”和“鼓上献舞”的精彩。

    另外,修排新版的《丝路花雨》以浓墨点染的手法处理群舞段落,无论是序幕中点题画睛的“多臂菩萨舞”,第六幕中的印度女子群舞,还是强人窦虎率领的强盗舞,不仅都起到了群舞在舞剧中应有的情节串联、铺陈情绪的作用,且能独立成篇,有自足的完整艺术性,由此可见该剧在每个局部的精雕细刻之功。

    舞剧《丝路花雨》有一个上好的结构基础,虽然有六幕之多,但毫无拖沓冗长之感。尽管情节细密,但全剧节奏紧凑、环扣果断,表现出大手笔的挥洒自如,这也许恰是它常演不衰的奥秘之一吧!愿这一舞剧艺术精品光华永驻,青春常在!(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舞蹈》专刊执行主编)

    肖美鹿:巅峰之上的传承与创新

    这部舞剧的演出是如此激动人心:它是美的巡礼,是巨大的艺术享受,是震撼魂魄的心灵体验。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处于巅峰之上的传承与创新。这就是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创新修排之后在北京的全新亮相。

    29年前,舞剧《丝路花雨》带着吉祥的花雨出现在所有中国人面前,最早呼唤了中国舞剧的春天。从它开始,中国舞蹈艺术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崭新语汇——那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造型、那反弹琵琶的飘逸舞姿、那变化无穷的多臂菩萨……这一切从创作观念和模式上彻底改观了从那个历史时期向后至今的中国民族舞剧。《丝路花雨》也因此成为中国舞蹈史真正意义上的里程碑,是当之无愧的“20世纪华人经典”。

    经典一经确立,人们便会抬头仰视、心生敬畏。它会变成公认的标尺和模式,自然而然被纳入到难以逾越的“传统”之中。29年的历史岁月、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500场的演出记录,似乎也都证明了这一点。而实际上,传统本身作为一个民族或人类群体衍传而来的精神文化现象,是具有两重性的。一方面它是稳定的、连续的和持久的,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当时、当下和未来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不是一潭死水,它是活态的、发展的、不断增生的,否则怎么会有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形成和留存下来的精美印记——从服饰、建筑到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应当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不变的则是艺术的内核与精神。

    在创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中,人们看到,甘肃的艺术家们在这部经典已经达到的巅峰之上,以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心态对其进行了全新解析与再创,将作为“剧”的叙事本体和作为舞蹈本体必不可少的灵性、浪漫与优雅融会贯通,这使观众看到的不再是意念的图解和说教,而是艺术的美、美的艺术。换言之,它让人们重新记起了“美”,面对着“美”,并且在徜徉其间的流连忘返中更长久地记住了“美”。由此我想说,创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着新的历史。

    光阴荏苒,29年后的今天,《丝路花雨》面对的观众更加年轻、更加见多识广、更富有理想和追求,他们的接受与认可才是《丝路花雨》真正的成功。从精神层面来讲,《丝路花雨》在以它独有的艺术品位向世界、向新一代观众证明,中华民族创造过无与伦比的辉煌文明,也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沧桑,如同剧中英娘和神笔张一样。然而播洒文明、追求和平、有容乃大,为世界奏响友谊和平之曲的步伐却从未间断,就像那举世闻名、蜿蜒绵长的丝绸之路。从艺术层面来讲,《丝路花雨》让无数观众触摸到了向往已久、魂牵梦绕的敦煌,舞台上所展现的千年洞窟以无以言传的魅力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内心,那是充溢于天地之间、连接着历史与现在的广大艺术之手,那是怎样的一种柔和温暖,又是怎样的一种威力无边啊!正是无数像神笔张一样默默无闻的古代画工让我们感到了神圣与庄严的存在。他们笔下呼之欲出的飞天飘飘飒飒凌空翱翔,他们描绘出的反弹琵琶伎乐天柔婉婀娜顾盼生辉,这一切都被再现于舞剧《丝路花雨》,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观众为其如痴如狂,从此更加迷恋敦煌。敦煌是一部充满诱惑力的浩浩“天书”,有多少艺术家为它所吸引,千万里追寻而来,甚至献出毕生精力,于是才有了我们面前这一部《丝路花雨》。一部舞剧,穿透了时空,穿透了人的精神领域,能如此激发人们心底永久的向往,能让自己成为人们心中珍贵的回忆,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的呢?

    艺无止境。艺术和艺术家都必须锐意进取,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使自身焕发勃勃生机。《丝路花雨》当初的创作者和今天的修排者们勇敢和极有智慧地做到了这一点,曾经创造过历史辉煌的《丝路花雨》也将因此而走向无限广阔的未来。(作者为甘肃省剧协副主席、文艺评论家)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文联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32号楼 邮编:100083
中国文联网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苑北里22号 邮编:100029
信箱:cflac@126.com  京ICP备05067365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4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