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中国文联在太原、郑州和西安举办做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

时间:2019年10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邓立峰
0

  “崇德尚艺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走进太原、郑州、西安,孙晓云、吴元新、翁仁康、何沐阳分享从艺心得——

  有一粒种子扎根在心里
  “一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孙晓云称自己为“书法实践者”,她说,60年的书写生涯,“我实际上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传统经典书法的传承”。
  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的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吴元新是一个“固执”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只做过两件事:到各地收旧布和自己染新布”,这是吴元新的女儿对他的评价。
  “我的学校在农村,我的老师在农村,我的舞台也在农村。”中国曲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翁仁康是莲花落表演艺术家,作为曲艺人,他把自己的“根”放在了农村,他说:“离开乡村,我们就两脚腾空了。”
  “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是一种使命和担当。”北京唱高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音乐制作人何沐阳一直在探索用现代流行的手法表现民族音乐的旋律,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他写出了《月亮之上》《彩云之南》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
  10月22日至24日,中国文联主办的“崇德尚艺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先后在太原、郑州和西安举办,孙晓云、吴元新、翁仁康、何沐阳为三地文艺工作者讲述了自己的“使命与情怀”,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说起传承,吴元新形容自己是“在染缸边长大的”——祖母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从小就对蓝印花布情有独钟。参加工作后,他一心要传承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就抛掉手中的“铁饭碗”,从单位辞职,专心从事蓝印花布的研究与设计。
  20多年来,吴元新坚持在全国各地搜寻蓝印花布,同时自己投入到蓝印花布的设计和制作中。他创办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经过努力,如今“元新蓝”已闻名遐迩。
  跟吴元新一样,孙晓云也致力于传承,而她对书法的传承方式,则是通过自己60年的书写实践。
  孙晓云从小就喜欢写字,“写字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在学生时代,她所有书本空白的地方都会密密麻麻地写上字、画上画,不留一点空隙。“这就是我的初心,书写就像一粒种子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心里。”她说。
  “书法是中国人历代积累下来的宝藏,它召唤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敬畏、敬仰。”近些年来,孙晓云完成了《道德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的书写,今年她又书写了行书《中国赋》,作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
  “曲艺是从土地里出来的艺术。”翁仁康认为,“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曲艺工作一定要去寻找对应的观众。翁仁康特别提到了曲艺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只是对传统曲艺挖掘和保护,那么过几年,我们现在的曲艺又要被人遗忘了,又需要继续抢救。”
  在新时代,如何让年轻人爱上曲艺?这是翁仁康一直思考的问题。“要让年纪轻的人跟着你走,你就得不停地学习。”翁仁康认为,曲艺要发展,就要为曲艺加上现代元素。“我们要接触年轻人喜欢的东西,看看年轻人都在看什么,这样才能知道他们想看的是什么。”他说。
  与翁仁康一样,何沐阳也在思考发展的重要性,他尝试用民族的元素融合现代的表达方式,他提出了“现代民歌”的概念。他认为,“现代民歌”要有最根源性的民族元素、具有现代人文关怀的歌词和国际性特色的演绎手法。
  “让我们的民族音乐现代化、国际化是当代音乐人的使命和担当,能传出国门的音乐应该是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东方色彩的,但它又能符合国际音乐发展的潮流。”何沐阳表示。
  对于发展,吴元新也深有体会,在他的女儿吴灵姝和女婿倪沈健继承他的蓝印花布事业后,学习设计专业的吴灵姝为蓝印花布的新的设计带来了活力。“要发展民间工艺,就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符合现代时尚的需求。”吴元新说。
  “这几位艺术家都是各自领域的实践者,实践是传统文艺传承创新最鲜明的底色,他们的讲述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信心。”在西安宣讲活动结束后,一位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编辑:邱茗)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