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四川省文联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

时间:2018年11月22日 来源:四川文艺网 作者:邓风 李燊
0

    恢弘改革画卷 见证巴蜀巨变——四川省文联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侧记  

  “这是我们的时代”!刚坐下,展览策展人、摄影家李杰就向记者强调“我们”。他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不是专属某一代人的四十年,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几代人共同成长的时代。从百岁老人到如今网上一代,无不在这个时代中千姿百态地生长。我们尊重这个时代,更敬畏这个时代。”李杰快人快语,道出了他的策展理念。

  2018年11月22日上午十点,由四川省文联策划主办的《恢弘改革画卷 见证巴蜀巨变——纪念改革开放40年文艺特展》在成都四川美术馆隆重开幕,与此同时,四川省文联建设的四川数字艺术馆(网址:sz.scwyy.cn)正式上线并同步推出该展览的网上展览。至此,线上线下共同构成的展出方式,把这四十年来的四川文艺成就展示推向更广更深。这是四川文联工作迈上的一个新台阶,是在互联网时代为四川文艺发展做出的特别贡献!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特展,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更重要的是继续前行!”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说:“这是我们文联人的责任。”摄影家陈锦在开幕式上代表文艺工作者致辞中说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的社会发展进步感受深刻。从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出,四川摄影人不辱使命,有责任有担当,用大量优秀作品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此次展览将四十年的探索历程再次回顾,也告诉摄影人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关注时代、关注改革开放,摄影人生逢其时、任重道远。

  展览除了常规的摄影、美术、书法等艺术作品,还包括文学、戏曲、舞蹈、音乐、曲艺、杂技、电影、电视、民间文艺和文艺评论等10个艺术门类。它们或以文献的方式呈现,或以视听方式放映、播出,力求多元和立体。发黄的书稿里走出来鲜活的历史,珍贵的文艺史文献和创作手稿,还原了这一时期的文艺脉络。观众不仅在实体展厅里感受到艺术带来的享受,还可以在互联网的展厅里畅游,在唤醒的记忆中追寻历史足迹,展望未来发展。四川文联人用最文艺的方式讲述着我省改革开放的故事,讲述着春暖花开的故事。  

图为展览现场  

图为展览现场  

图为展览现场

  作为统筹人之一,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贾跃红说:“展览是梳理四川文艺成就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发展历程,是再现四川文艺界在这四十年的改革大潮中的成长历程。筹展之初省文联党组要求展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贯彻习近平同志对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精神上来做。在政治上高度站位,在艺术上力求精益,要让文联所属的所有艺术门类参与进来。”贾跃红说到,这样的展览本生就是在给自己出难题,但他认为,这也是一个机会,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展览的特殊展览。他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这一重要文化事件的参与者。

  展览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终于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拉开大幕!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从早于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四川广汉向阳公社始。1980年6月18日,四川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正式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四川人甘冒坐牢的危险,开启了时代的变革。土地重新丈量,回到耕者手中,生产力以从未有过的生机蓬勃发展,中国几亿农民和整个中国的命运得到根本改变,历史的车轮一旦开启便滚滚向前。展览的第一个单元开篇就是这样两张记录历史的精彩摄影作品。影像以记录历史为己任,而历史的精彩瞬间往往都以影像记录的形式被铭记。特展以摄影为主线索铺呈,美术和书法作品作为重要支撑。特展上的开篇作品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洪雅县符场公社远景大队,黎明春寒料峭,寒风中晨光微熹。黑黝黝的土地跃跃欲试,孕育着生机,也饱含希望,等不及要将春天的种子拥入怀中。也就在同一时期,会理县老街公社老街大队三小队的农民们,在老支书梁光清、队长侯延贵主持下抓阄分田,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作品里,抱着泡菜坛子抓阄的农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位观众。特展开篇便把我们拉回到那个苦涩又兴奋的年月。  

         1980年6月,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正式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四川日报提供) 

       1980年10月,会理县老街公社老街大队三小队的农民,在老支书梁光清、队长侯延贵主持下抓阄分田,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四川日报提供)

  与此同时,文化在这个年代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展览将40年中与体制机制改革直接有关的重要事件呈现出来。首先是以四川美术群体为代表的“伤痕美术”现象。“伤痕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绘画艺术上的体现,其发生的社会大背景是百废待兴的时代。1980年夏天,摄影家李丹拍下了画家何多苓正在画室创作《春风已经苏醒》。思想解放使美术及文学艺术都进入到伤感现实主义潮流中,伤痕美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艺术回归到现实主义题材,并把人本主义及人道主义关怀作为美学诉求,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其代表作品就是在展览中所呈现的何多苓的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一九六八年×月×日·雪》,王亥的《春》等。高小华和程丛林的作品不仅成为中国美术界反思文革艺术创作的开端,也是此时期同类作品中的代表。展览中摄影与美术相得益彰,共同述说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但是,四川的文艺并没有在这里纠缠,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前方。作家周克芹用乡土中国最常见的生活场景、最普通的世态人情,关注和描写时代中底层百姓生活及命运,铸成了不朽的传世之作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该作品深深地感动了一代人,并荣获了首届茅盾文学奖。展览中清瘦的周克芹肖像和该小说首部单行本(文献),静静地与观众相遇。我们感谢他在那个年代替我们抒怀了心中的郁闷,也为他中年早逝而潸然泪下。展览有纪念,有追思,更有温暖!  

1980年,画家何多苓正在创作《春风已经苏醒》 李丹/摄  

油画《为什么》高小华(1978)  

油画《一九六八年x月x日 雪》 程丛林(1979)  

油画《春》 王亥(1979)

  展览转陈到当时另一影响全国的文艺现象,即“乡土绘画”的出现。在美术创作上“乡土绘画”的出现,摒弃了“伤痕美术”浓浓的“忧伤”情绪,更多地体现为质朴的人道主义关怀和乡土文化的某些现代性特征。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罗中立创作的《父亲》一画中。这位被称为“父亲”的农民成为了中国农业化时代的一个缩影,罗中立正是本着“我想的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我要为他们呐喊”的人道主义关怀,使得《父亲》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并隐含着对中国历史现实的批判。以前从未发表过的《父亲》创作手稿和草图同时在此次特展中呈现,是对这次展览的高度认同,是作者对这个时代的真切情怀!《父亲》实现了四川油画从“知青题材”向“乡土绘画”的转变,成为中国美术界文革后至八五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油画《父亲》 罗中立(1980)

  李杰谈到:我们是从这个时期走过来的,是这段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人。文化的探索为开启新时代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作为文化人,这一点必须要记住。但是,作为特展的策展人,我要考虑的是,四十年的跨度,人们的状态、衣着、环境、器物都在发生变化,展览应该力求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们的四十年,四川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怎么样去参与这四十年?去见证这四十年?李杰认为,展览要表达的是一个趋向,而不仅是作品。通过这四十年时间轴线,把它的发生、存在,通过各个艺术门类的作品、文献、音像等共同叠加,变成一个我们文联的四十年。

  我们看到展览从《改革的力量》《文化的探索》对历史做出回顾,继而更加关注发展中的进程。展览中的油画作品《第三代人》,是1984年何多苓与艾轩合作完成的作品,作为一件在特殊时代完成的画作,有着特殊时代的意义。改革之初,人们的思想终于走出了时代的禁锢,但却没有一条铺好的路可走,每一步都是对社会的思索,以勇敢的尝试迈向不确定的未来。这样的印象,镌刻在何多苓的脑海里,随着时间的发展越发清晰,从他的创作中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何多苓这一代知识分子,既见证了改革前的历史,又积极地以一己之力投身改革。在他看来,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财富,就是思想解放。《第三代人》犹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精神群像,一扫“伤痕美术”的忧伤情绪和“乡土绘画”的历史现实,在时代的涌进和改革的激励下,艺术家首次将目光投向未来,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美术创作由批判现实转向精神表达的转折之作。同时期闪亮的四川版画群体作品,如李少言的《他在丛中笑》,李焕民的《换了人间》,其加达瓦的《育林人》,徐匡阿鸽的《主人》和雕塑群体如:谭云的《泼水节》,朱成的《千钧一发》等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及李杰的摄影作品《长漂》等,它们共同表达了“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赞扬!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纷纷酝酿着从集体化向个体化转身,个体意识开始觉醒。1986年,来自民间的一群反思民族性格、心怀理想的青年壮士发起了“长漂”这一举动,其行为之惊骇、悲壮,震撼一时,影响深远。长漂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民间个体精神的张扬,一次思想解放的壮举。当年影响巨大的“长漂”事件,从社会新闻过渡到文化事件,成就了激励一代人的“长漂精神”。展览承接这一主题,设置了《生活的浪潮》《奋斗的足迹》《城市的变奏》《创造的气象》《田野的希望》《开放的姿态》《光影的故事》共九个版块。九个主题、九个角度仍然以影像为主,分别应对相关领域,都纵贯40年。展陈方式让作品叙事更加流畅,充分体现出时间的脉络和发展变化的痕迹,版块与作品相得益彰。  

布面油画《第三代人》何多苓、艾轩(1984)  

黑白木刻《他在丛中笑》 李少言  

黑白木刻《换了人间》 李焕民  

黑白木刻《育林人》 其加达瓦  

黑白木刻《主人》 徐匡、阿鸽  

雕塑《泼水节》谭云 大理石 高96cm 1979(小稿)  

雕塑《千钧一箭》朱成 不锈钢 高97cm 1985

  1984年10月1日,四川德阳升格为省辖市。当天,县郊区农民蜂拥进城看热闹,四条街全挤爆。若干年后,他们真正开始了向城市进军。摄影家张新民影像记录了德阳30年的城市变迁,展览以时间叙事的手法将其一一呈现。1986年,中国星星诗歌节在成都举办,开中国诗坛诗人评选活动之先河,这是诗歌黄金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载入中国当代诗歌史册。当年青涩的诗人们,站上领奖台的瞬间,被永远的定格在那里,成为那个年代的澎湃记忆!1994年,在成都民间书场影响巨大的说书艺人李泊清,首次被官方媒体报道,开启了个体评书艺人纵横江湖的时代,从而引发体制内外舆论长时期的争议和对立,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2006年6月,第二届超女李宇春、张靓颖等,在成都媒体中心接听观众电话的场景,被摄影家迟阿娟拍下。2010年,成都地铁1号线开通,摄影家李豫龙记录下成都进入地铁时代,交通改变了一个城市的状态,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说到变迁,1980年,摄影家牟航远拍摄了一张非常珍贵的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航拍图,为了与近40年前作对比,策展人和组委会动用了众多资源,在同一机位拍下了如今的成都。两相对比,不禁感慨跨越40年发展的新气象!展览中,反映四十年变迁的信息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潮澎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广东省最高峰时曾达500万之众,四川民工占80%。早年在广东一带问三个民工,就有两个来自四川,四川成为民工输出大省。张新民/摄  

1986年,《星星诗刊》诗歌节诗歌朗诵会。 肖全/摄  

1986年,一群青年志士在民间发起了“长江漂流”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张扬着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李杰/摄  

1994年,说书艺人李伯清首次被媒体报道,散打评书进入大众视野。 迟阿娟/摄  

2006年,第二届“超女”李宇春、张靓颖、何洁、冯家妹、文瑶在成都媒体接听热线电话。 迟阿娟/摄  

2010年成都地铁1号线开通 李豫龙/摄  

1980年代成都市中心航拍图。牟航远/摄  

2018年成都市中心航拍图。

  贾跃红说:“这次展览的热潮是我三十年来办展经历中所没有见过的,展览参与者既有我省的老艺术家、知名的摄影家,也有从未参与过协会展览人们,这样的参与热情让我非常的感动!这是人们对时代的感激。”他说到,展览的600余幅摄影作品,是从数千作者的上万幅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应该说经过千锤百炼,都是最具时代特色的影像。也许它们在艺术上不够完美,但是它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真实。

  书法作品怎样呈现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是展览的难点。既不能是办成个人的艺术脉络展,又要以书法的形式来叙事,这让所有人都感到为难。在展厅里我们看到,40位我省文化名人和老中青三代书法家,以多种书体选写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我们的家乡人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经典话语,形成了一副非常有气势的书法长卷作品。其中,特展特别约请了我省104岁的作家马识途,88岁的著名学者流沙河,84岁的画家邱笑秋,年近八旬的艺术家戴卫等为展览创作了作品。  

马识途书法作品  

流沙河书法作品  

邱笑秋书法作品  

戴卫书法作品

  平志英在谈到这次展览的时候说:“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文艺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提出宣传思想战线有五大历史使命:举旗帜、聚人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也是我们文联工作的重要历史使命。2016年底我省第七次文代会以来,四川省文联提出了‘六大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了我们怎样筑就文艺上的高原和高峰。文联要在出人才、出作品方面下功夫。这一两年来,培养文艺川军,出人才、出作品成果显著。围绕省委的中心工作,围绕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建军九十年等重大的主题策划了多个展览。此次文艺特展,是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

  平志英说:“改革开放不仅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对文艺生产力的解放也是不可低估的,文艺人才的创造力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极大的释放和激发。我省文艺家们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诸多可歌可泣、影响时代的文艺精品,而展览就是我们纪念这个伟大时代的实际行动,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自觉。”她表示,特展以13个艺术门类共同展陈,本生就已经成为了一件艺术作品,她相信这个创举将被列入四川重大的文化事件中。

  展览开幕当天,忙碌了大半年的策展人李杰和贾跃红告诉记者:“累是值得的!展览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参与其中成为这个这一段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我们感到很幸运,我们感谢这个展览!我们感谢这个时代!”

  据悉,在四川美术馆的实体展览将持续到12月9日,而在四川数字艺术馆的网上展厅里,该展览将永不落幕。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