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北戴河文艺峰会 论道时代赞英雄

时间:2018年11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北戴河文艺峰会”9月11日在滨海城市北戴河开幕。文艺峰会以“人民与英雄——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的初心与使命”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探寻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创作的新发展、新路径。

  本次峰会邀请全国顶尖学者、著名影视理论评论家、著名导演、编剧、制作方和院线代表、艺术市场管理人士,通过提交论文、主题发言、分单元对谈等形式,为新时代影视主旋律创作提供思想引领与智力支持。同时,峰会“面向全国、联动京津、聚焦河北”,将源远流长的燕赵文化,以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塞罕坝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峰会议程之中。

  此次峰会由中国文联、河北省委宣传部支持,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河北省文联、河北广播电视台、秦皇岛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

  《北戴河文艺峰会倡议书》同期发布。

北戴河文艺峰会倡议书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在收获的金秋九月,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北戴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探讨主旋律影视创作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为了更好地履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影视工作者争当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家,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在此郑重承诺并发出倡议:

  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努力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我们将积极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始终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价值以及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坚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把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谱写最动人的篇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努力创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

  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努力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始终坚持勇于创新,把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2022年冬奥会等国家大事,努力创作推出更多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的精品力作。

  始终坚守艺术理想,努力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我们将争当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我们将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性、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

  始终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努力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我们倡议中国影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携手并肩、锐意进取,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为开启中国影视新的篇章,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华,再谱华章!

 

要旗帜鲜明地讴歌人民、礼赞英雄

郭运德(中国文联副主席)

  本次峰会以“人民与英雄——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的初心与使命”为题,意在通过影视作品中人民与英雄形象的塑造这一切入点,探讨改革开放40年来主旋律影视创作的成功经验与突出问题,为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创作提出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理论支撑,这对于推动新时代文艺特别是影视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造真正的能体现新时代新风貌的优秀作品,我们理所当然需要旗帜鲜明地讴歌人民、礼赞英雄,旗帜鲜明地唱响时代精神主旋律,以凝聚民族意志,提供文化支撑,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我们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概念化、标签式的表达方式。

  文艺工作者只有带着真心与真情,在生活的第一线去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创作灵感,才能聆听时代前行的足音,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唤,才能真正体味出人民大众内心的渴求、焦虑和企盼;只有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血管里流淌着炽爱人民的热血,笔管里才能传达出人民的心声,才能成为社会的“书记官”和时代的良心;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个性化的独特艺术表达,才能够真正切入时代,展现人民的主人翁风采,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才能经得住审美的与历史的检验,让作品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只有如此,主旋律作品才称得上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走进大众的内心,产生切实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实现掌声与口碑同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河北影视抓住了民族精神的血脉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五年之前,我和我的一批同行朋友根据河北影视创作的实践,抽象、概括地提出了“河北影视现象”。五年时间过去了,证明河北的影视艺术创作无愧于全国影视创作的一面旗帜,他们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坚持讴歌时代、服务人民、礼赞英雄,创作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

  河北的影视创作,雄辩地证明了面对新时代实现创作题材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首要条件。无论是刚刚播出的《最美的青春》,还是电影《李保国》,以及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视剧《海棠依旧》等等,河北的影视剧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与那种跟风而上、雷同化、皮相化、一般化的创作彻底划清了界限。这条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河北的影视创作善于对题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新的视点审视和配置题材。比如《最美的青春》的导演深入塞罕坝,真正从生活当中出发,直面矛盾,解剖矛盾,塑造了创造塞罕坝精神的塞罕坝三代人的心灵。

  主旋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贯穿于作家艺术家创作全过程的审美思维的思想和精神。也就是一切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开创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主旋律就是与人民同频共振

张 宏(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近年来,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影片,讴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吸收了类型片的艺术元素,注重视听效果构建,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些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题材上贴近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二是技术上更趋成熟。在新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影像、特效技术的革新,主旋律电影尤其是当代军事题材动作大片,运用高新技术拍摄制作,更好地表达了电影所阐释的内容。三是艺术表达独特。这些主旋律电影运用多样化的类型表达,更为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细腻地展示人物思想,助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坚持唱响主旋律是当代电影人应有的使命担当,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迈进。这就要求电影工作者们在电影创作中要继续坚定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主旋律电影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奏响时代前进的最强音。

 

电影要唱响新时代主旋律

明振江(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

  要坚持精品标准,推动电影创新发展。精品的标准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思想精深要求导向正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融入创作,明确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始终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艺术精湛要求电影本体是艺术表达,以内容为王,以充实为美,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内容充实的故事之中;制作精良要求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现代工业技术手段打造精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电影艺术本身要求观念与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相辉映,更需要把创新贯穿在电影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在拓展题材、丰富类型、创新形式上下功夫。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发展,要注重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努力创造出具有民族精神、风格、气派的中国类型电影。

 

为英雄高歌是我们的责任

蔡传道(原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

  英雄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旗帜,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象征。不同的民族有着各不相同的英雄崇拜情结和诉求。我们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因而,为伟大的民族英雄高歌,为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鼓与呼,是我们的使命及责任。同时,讲好中华民族英雄的故事,讴歌并塑造好时代楷模的光辉形象,是影视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当代军旅题材影视剧是凝聚英雄群谱故事的富矿,也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样式。而由河北方面打造的凝聚时代精神、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回归现实主义力作《最美的青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后引起的强烈反响,就是最好的证明!

 

编剧决定着创作的品相与追求

周振天(编剧)

  电视剧的现实主义创作,编剧的作用至关重要。编剧是电视剧生产环节上的第一链条,决定着艺术创作的品相与追求。这就要求编剧要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能是流于片面形式或所谓剑走偏锋式的浅薄变幻和噱头。

  现实题材特别是表现当代现实生活的电视剧,由于大多是和平年代大背景,剧本创作编织故事、构置事件矛盾、设计人物关系,越想强化剧情剧烈冲突、人物大起大落命运安排等,对编剧就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这就需要编剧真正深入生活,积累尽量厚实的相关素材,提炼出足以贯穿一部长篇电视剧的真实可信的矛盾支撑点和人物关系网络。再有,只满足讲够一个角色、或几个角色的故事,还是远远不够的,尤其要避免落入只展现主人公模范事迹和好人做好事的窠臼,或是只满足于编织错综复杂矛盾纠葛和剧情事件、故事桥段的新奇,情节的变化曲折。建议编剧们在故事推进、人物关系演化的过程中,高屋建瓴地开掘隐藏在矛盾事件和人物关系之下的当今社会带有倾向性的思考,艺术化、形象地揭示有规律性、前瞻性的预见。让自己的作品既能接地气,也能高瞻远瞩,能够让观众看到人性光辉和生命关怀。

 

在主旋律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

陈 力(导演)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革命理想的信念,是信仰,是我们情感的依附、精神的归宿。创作“红色基因”主旋律作品,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追溯我的创作历程,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无不是一种心灵触动:从韶山冲拍电视剧《少年毛泽东》开始,“红色基因”就根植到血液里。到拍摄电视剧《青年毛泽东》、电影《湘江北去》《谁主沉浮》,特别是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时,我们在武安采访了四个月,住在老乡家里听他们讲周总理的故事。尽管已经过去52年,老人们说起来仍是泪流不止。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老乡们对党的心声,对一代伟人的心声传播出去。拍摄电视剧《海棠依旧》时,全体演职人员学习党史,去邢台、邯钢、武安等地走访,在原定稿的基础上又经过了三个多月的研究讨论和精心准备,用最精准的艺术表达,讲好这段历史。

 

英雄是人民的代表

高群书(导演)

  “人民与英雄”这个主题设置得特别好。我一直是个主旋律影视作品导演,从我的第一部电影《东京审判》,到《风声》都是主旋律。我们要对主旋律正本溯源,什么叫英雄?英雄从哪里来?英雄是人民的代表,是民族的代表。

  主旋律电影不排斥追求市场和票房。可有的主旋律电影为什么不挣钱?为什么人民不爱看?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主旋律真的是非常好的商业元素,但是我们把它标签化了,就是我们编导没有真正被感动。当我走进每一个英雄人物的时候,写的时候一定要先把他当成人,然后是好人,他做出了一般人做不出来的事,他成了英雄,这三点做好了,我觉得每一个主旋律电影都会好看,观众肯定会买账。

 

时代的桂冠只捧给它的知音

何香久(编剧)

  一直以来,对讴歌英雄的创作有着误区,认为弘扬英雄主义就是假、大、空式的应命、应时、应景之作。我在创作电视剧《焦裕禄》的时候,就不断受到这样的诘问:写英模人物,有没有人愿意看?

  我说,焦裕禄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他经历了共和国阵痛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的焦裕禄,他所焕发的人性光芒是耀眼的。焦裕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承载,他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等。尽管现在是一个张扬个性、尊重个人利益诉求的时代,但焦裕禄精神并没有形成与这个时代的冲突,相反,我们更加需要焦裕禄这种对社会和民族命运的担当与奉献精神。

  我们处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时代的桂冠只捧给它的知音,文艺的春天一定会出现更加姹紫嫣红的壮美景观。

 

文艺工作者更得讲良心

林永健(演员)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精神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影视创作面向大众就必须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电影《李保国》的编剧、导演找到我,给我讲了半个小时李保国的事迹,我说,这个角色我无条件地演了。李保国35年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帮着老百姓脱贫致富。一个人得讲良心,文艺工作者更得讲艺术良心。9月初,我们主创一行到了黑龙江大学、哈工大,其中在哈工大放映电影那次掌声达20多次。导演上台第一句话这么说:有人说我们这个片子输给了时代,今天听到这么多掌声,说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有希望的,这个时代恰恰需要这样的影片。

  演员、明星是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有影响力不等于有成就。重要的是,用你的影响力做了什么。我认为,应该用影视作品表现平凡里的伟大、困苦里的坚守、逆境时的追求,历史告诉我们,英雄是从人民中走出去的,而我们的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一定要到人民中去。

 

用塞罕坝精神讲述塞罕坝故事

郭靖宇(导演)

  我是河北承德人,为了《最美的青春》这部剧,我们在前三稿的基础上又组织了6个编剧、4个文学统筹,集中大家力量体验生活,剧本创作前前后后历时8年。

  整个戏的创作过程中非常像塞罕坝种树的过程,屡战屡败。从开机到杀青经历了162天,辗转了北京、天津、河北等8个地方选景。我觉得如果不用老办法拍,演员很难去体验当年的塞罕坝精神。

  特别让我骄傲的是我们年轻的团队用他们有限的艺术青春创作了《最美的青春》。戏里的演员全程没法串戏,拍摄地附近很难找到火车站,只有十几集戏的演员也得跟着6个月。剧中的男主角刘智扬是热播网剧的当红小生。因为戏太多,我们请了一个替身,但这个替身在第一天只拍了20秒就跑了,刘智扬最后自己完成了所有镜头。

 

在生活中找到塑造英雄的种子

王洛勇(演员)

  我是在大家的鼓励下走近焦裕禄,是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找到了创作的种子。我们在拍戏的时候,正好是兰考收完了麦子准备种黄豆的时候。剧组的车不小心开进了老乡的豆子地里,当闻讯赶来的老乡看到我是焦裕禄的扮演者,连忙表示你们拍戏吧,不用赔偿。老乡还说:“我爷爷小时候就跟焦裕禄一起修黄河。”你能感觉到焦裕禄与当地民众之间浓浓的情感与爱。正是这样的情感,让我渐渐地建立起焦裕禄这一角色形象,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

 

坚守现实题材,不给青春留遗憾

刘智扬(青年演员)

  《最美的青春》里冯程这个角色给我的压力特别大,开机那天我跟导演说:我心里真没谱,一是有年代跨越,二是我不知道什么是塞罕坝精神。剧中的冯程来到塞罕坝之后,面临着一次一次的失败和打击,从一个男孩到拥有了一个男人的情怀和包容。跟我以往拍过的那些玄幻、架空剧完全不同,它是现实主义的。整个创作过程,不是我塑造了冯程,是冯程这个人物在冥冥中鼓励、激励我。在以后的演艺道路上,我要坚持现实题材的创作,不留遗憾。

  很多观众喜欢看这个戏,不是因为我,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非常了不起:一片荒漠,通过三代人的植树造林,变成了一片人工林海,让人肃然起敬。收工以后我就不想走,看到那一片茫茫林海时,我真的是偷偷抹了一把泪,现在提到都会有所触动。

(编辑:秦兰珺)
会员服务